关于子贵母死制度研究的构思问题

关于子贵母死制度研究的构思问题

ID:25252554

大小:73.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1-19

关于子贵母死制度研究的构思问题_第1页
关于子贵母死制度研究的构思问题_第2页
关于子贵母死制度研究的构思问题_第3页
关于子贵母死制度研究的构思问题_第4页
关于子贵母死制度研究的构思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子贵母死制度研究的构思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子贵母死制度研究的构思问题  《学林春秋》主编张世林先生约我写一篇“我与……”的回顾文章,我答应过,但又没有写成。我反复道歉,并且已婉辞了。最近,该书第二编一校已过,主编旧话重提,要求我还是补写一篇,态度甚为恳切,我只好又勉强答应了。主编早为我安排了题目,无非是想让我写自己比较熟悉的问题。我想这类问题,有兴趣的同行都已了解,无烦再说什么,于是就自作主张,改成现在这个样子。这实际上不是总结什么研究成果,而是汇报古史界一个“古稀”老兵近年涉足新领域进行探索的一点心得。按新的词汇说,也许这可叫做专业方面的一段“心路历程”吧!论文联盟.L.编辑。  我为什么会到

2、拓跋史领域里来探头探脑呢?从远处说,将近四十年前,在翦伯赞先生领导下为《中国史纲要》撰写秦汉史纲要和魏晋南北朝史纲要两部分时,把过去积累的教材重新整理、查证、订补、加工,感到所写成的这八百年历史书中最为薄弱的部分,无过于东汉和北魏。这些都是延续一二百年的重要王朝,本不应没有像样的内容可写。可是,一来是史学界对此两朝的研究成果确实较少,二来是我自己根抵浅,没能进入这两段历史的深层领域进行探索。我知道,中国通史中还有相当多的段落,相当多的方面,存在类似情况,等待史学界同人一代一代接力去填补充实。填补充实的根本办法,不能是在原有研究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地去改编通史,只

3、能是有针对性地多做专题研究,逐渐积累成果。在撰写上述《纲要》时我曾萌发“人弃我取”的想法,把历代史家弃置的北魏历史(均田、士族、府兵等少数热点题目历来重视者多,不在此列)捡拾起来,作一番努力,看能不能起一点填补历史空白的作用。但时过境迁,二十多年中在这方面却什么事情都没有做。  80年代中期以至90年代连续的若干年中,几位随我攻读学位的学生,不约而同地把博士论文选题都定在北朝时期,前后有八名之多。他们各定一题,都有问题要与我讨论,其中好多问题我都没有现成答案,这逼着我跟他们一起读书思考。他们每篇论文都有立意、取材、定范围和题目、分层次和章节等等的多次反复和修

4、正,甚至有时推倒重来。我如果不跟着他们转,就很难起释疑解惑的作用。这样,自己也会发现一些不在他们研究范围以内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脑子里积淀日久,想花点时间把它们弄清楚。于是从三、四年以前开始,我干脆把手头的工作计划放弃,集中气力来攻一攻北魏问题。这样我就不知不觉地进入这个园地,一混就是几年了。  教书是我的天职,我也喜欢教书,喜欢同青年人打交道。我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并且经常从中受益。我很想多开一点专题研究性的课程,这一来是系内教学的需要,二也是为了逼着自己多研究一些问题,出一点研究成果。我明白,自己毕竟已是午后三四点钟的“太阳”,不能没有自伤迟暮之感。秋后的

5、蚂蚁,还不快蹦几蹦,怕难得再有机会了。80年代以后,我匆匆忙忙地开过魏晋史专题研究、秦汉史专题研究、东晋门阀政治研究、吴史导读等课程,还准备开《颜氏家训》导读课程。90年代初,一场病打断了计划,以后的工作节奏不得不作适当调整。  开专题研究课是个苦事,也是个乐事。要开出一门新课,得先准备好十个八个题目,有基本资料,基本见解,基本结论,也就是说得先有若干篇论文素材才行。课程每一讲总得多有一点新鲜之处,大体上要能自圆其说,经得起学生们听、想、问,使他们觉得有所收获。这首先是自己逼自己,苦就苦在这里。有的问题,讲过以后觉得破绽很多,或是资料过于贫乏,缺乏新意,并不

6、成功,不免懊恼得很,干脆放弃算了(也有的问题,放弃几年之后,回头再捡起来,居然又能弄出一点名堂)。有的情况比较顺利,课堂讲过,自觉理直气壮,学生听来也兴味盎然,课下还找我讨论。这对我来说就像是通过了答辩一样,增强了信心。这种情况,只需再作一段时间的细致思考,完善论点,充实资料,并且能排除各种反证,能回答各种可能出现的不同观点甚至反驳观点,就能较快地写出一篇自己觉得还算满意的文章。不过真的出手,最早也是一年以后的事,因为我一般说来是出不了“急就篇”的。这就是乐的所在。后来结集出版的《秦汉魏晋史探微》多半都是这些专题研究课程的成果。《东晋门阀政治》的一部分内容,

7、也在出版以前所开课程里讲过。那时周一良先生、祝总斌先生和我,研究领域很接近。我和祝先生希望周先生领着我们一起做研究,周先生说:“还是搞松散的联盟吧!”周先生一锤定音,我们就把各自写成的论文分请其他二位审读。我们彼此都很认真,给作者反馈回来的意见,有总体评估,有对考证和分析准确度的看法,有史料调换增补等等,都很有价值。我往往参考这些意见作最后一遍修改,心里比较有数,然后就敢于发表了。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而我说,三人行,都是我师。这一段彼此切磋学问文章的难得的时间,大约将近十年,我得益不浅,回味无穷。  80年代中,我感到还有一点新题目,新思路,能开出

8、一些新课程。自我的要求关键是追求创新。成果虽然不算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