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简《缁衣》与《礼记·缁衣》的思想异同

郭店简《缁衣》与《礼记·缁衣》的思想异同

ID:25247033

大小:61.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19

郭店简《缁衣》与《礼记·缁衣》的思想异同_第1页
郭店简《缁衣》与《礼记·缁衣》的思想异同_第2页
郭店简《缁衣》与《礼记·缁衣》的思想异同_第3页
郭店简《缁衣》与《礼记·缁衣》的思想异同_第4页
郭店简《缁衣》与《礼记·缁衣》的思想异同_第5页
资源描述:

《郭店简《缁衣》与《礼记·缁衣》的思想异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郭店简《缁衣》与《礼记·缁衣》的思想异同深究《礼记·缁衣》与郭店简《缁衣》的文本,笔者以为,二者具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其说是二总观简文《缁衣》,第一章至第四章,言好恶之理;第五章至第九章,言上下之理;第十章至第十三章,言教刑之理;第十四章至第十九章,言言行之理;第二十章至二十二章,言交友之理,各章互为支持,融会贯通,建构起了儒家伦理学说方方面面的价值观念,但是,引人注目的是,简文《缁衣》的基础,始终是儒家有血有肉的人学理念。它的理路是,首先要做人,然后才能言好恶,为君臣;教与刑的问题,言与行的问题,交友问题等等诸多

2、方面,都无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显现,把人的德性修养看成是第一重要的因素,是其他一切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失去了这个基点,人类的一切学问都等于零,有时甚至是负数。所以,简文《缁衣》第二十二章云:“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则好仁不坚,而恶恶不著也。”把“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视为“好仁不坚”,注重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仁”德的坚固于心。这与《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

3、是”(《里仁》)的思想可以互为诠释。而今本《礼记·缁衣》则上承它的第二章“好贤如《缁衣》”,将简文《缁衣》第二十二章改写成了“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则好贤不坚,而恶恶不著也”,一字之差,整个的理论路向都发生了变化,孔子推崇的是内在德性上的“仁”,而《礼记·缁衣》推崇的却是政治上的“贤”,这不仅是歪曲孔子,而且使文本的思想显得极为浅薄。又如简文第九章云:“长民者,衣服不改,从容有常,则民德一。”是说“长民者”加强内在的修养,以身作则,以自我的人格魅力和外在的善言懿行,自然显发出来的品性的端正诚悫,以此感化了人民,人民就会

4、自发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地模仿、效法“长上”的品性而归于“德一”,其内涵与孟子“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的人学意蕴是一致的,没有带任何强制性的成分。但是,在《礼记·缁衣》中,这一相关的章节被改写成了“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一”,“以齐其民”,首先是没有把“民”当人,这里的“民”,在精神上成了被宰制的对象,没有独立的人格,更没有主体的自由意志;一个“齐”字,把专制主义者“一天下”、“家天下”的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尽显其专横

5、、霸道的嘴脸;“齐”字更是一种外在的修整,在精神上对人民的盘剥与强暴。孔子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的仁爱境界在《礼记·缁衣》里已经被流失了。同样的道理,简文第十六章之“君子道人以言,而恒其行”,被《礼记·缁衣》改成了“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其专制的心态昭然若揭。简文《缁衣》的第二十三章,以“恒”字笼括全篇,实际上也是为全篇点题。郑玄注云:“恒,常也。不可为卜、筮,言卦兆不能见其情,定其吉凶也。犹,道也。言亵而用之,龟厌之,不告以吉凶之道也。”郑玄抓住了全文“则民咸力而型不屯”“仪型文

6、王,万邦作孚”通贯全篇的主题精神,说明了孔子强调的是主体之“仁”,是一种涵括天地,下学上达的内在精神的修养与追求,“恒”,当然也是指主体的高度自觉。在简文《缁衣》中,“孚”是“恒”的追求目标和精神境界,而“恒”是“孚”存有的表现形式,“孚”与“恒”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而缺一不可。共同建筑起了简文《缁衣》的灵魂与血肉之躯,使之内蕴饱满,思想深邃,主题集中,风骨传神,充分显示了先秦经典精当、蕴藉、深刻、意味深长的特点。简文《缁衣》第二十一章云:“唯君子能好其匹,小人岂能好其匹。故君子之友也有向,其恶有方。此以迩者不惑,而远者

7、不疑。”匹者,匹敌,匹偶,匹配之谓也。君子能好其匹,为德性上有持恒、专一的追求,也就是孔子“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的另一种表述。心中有“仁”,故知道好什么,恶什么,其根本的内涵,仍然在“仁”的境界上,这种境界可以内涵于心中,也可以施放于外,成为社群中的一种人文氛围。但是《礼记·缁衣》却将这一章改写成为“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是故迩者不惑,而远者不疑也”。在政治学中,从来就没有客观真理可言,没有永恒不变的“正”。在专制集权的社会里,当权者的“正”,并不能代表人民大众的“正”

8、;专制主义者从来就只是视自己的利益为天下唯一的“正”,而把别人的利益全部视为邪门歪道、旁门左道。人们要对统治者之所谓“正”提出不同的意见,就成了“毒其正”,而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就顺理成章,成了“小人”。郑玄眼光犀利,早就发现了《礼记·缁衣》的传述不合原意,指出:“‘正’当做‘匹’字之误也。匹谓知识朋友。”解释极为精当,“知识朋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