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236548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9
《浅谈数学考试中的过失性失分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数学考试中的过失性失分论文学生数学考试答题时常出现一些“低级”错误,因过失而失分,这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我们在作试卷分析时,老师更多地在埋怨学生——不知学生在学啥子?这么简单的题也做错了,都不知讲了好多次了,练了好多次了学生数学考试答题时常出现一些“低级”错误,因过失而失分,这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我们在作试卷分析时,老师更多地在埋怨学生——不知学生在学啥子?这么简单的题也做错了,都不知讲了好多次了,练了好多次了等等,总是在找学生方面的原因,究学生之过,而没有关注教师自身是否也有责任,是否也有过.在对
2、学生的埋怨和责备中,我们很少去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试问,这难道都是学生的错吗?作为他们的老师难道就没有相应的责任和过错吗?事实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此时,我只想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最主要的方面去尝试探究,寻求其深层原因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一、关于过失性失分学生在解答试题时,因为疏忽、马虎、不细心、不谨慎而失掉的分数,通常称之为过失性失分.它主要不是因为知识和能力的缺陷而失分,往往是因为非智力因素较差而引起.在考试过程中,学生的过失性失分比较普遍而且失掉的分数也较多,考试越重要,过失性失分也
3、就越严重.通过对中考模拟考试的调查统计分析,在一次五科总分为750分的考试中,有过失性失分的学生几乎是100%,平均过失性失分在35分左右,多的达70分以上,少的也有10分左右.因此,提高学习者的应试能力,探究学生过失性失分的原因和对策,以减少或消除过失性失分,应该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学生数学考试过失性分的现状分析1.不按要求进行规范答题每年中考后都有一批学生叹惜,考题不难,自己也会做,但是成绩公布之后却很失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近几年中考解答
4、题分值比例在加大,正确的解答步骤和答题的规范性是得分的关键.其次,填空题应该直接填写最后的答案,但忘了化简、约分、带单位、写答语等.另外,部分解答题应先回答,再解释或证明;几何证明题跳步骤书写.事实上,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源于教师示范和平时对学生的要求,教师要在学生解答规范性上下功夫,加以训练,同时,认真解决好教师自身的板书规范性问题,给学生一个规范的临摹对象,象答题不规范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2.审题不严或审题不细学生因为审题而失分是指,学生看题时看漏个别关键字或词导致错选,忽视隐含条件导致失分.不
5、少数学问题往往存在隐含条件,使问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一些学生因思维定式或思维缺乏严谨性,虽然解题过程可能完美无缺,但结果却不正确.考生要不断地查漏补缺,把基础知识夯实,特别是一般定义都有隐含条件,要增强隐含条件影响解题的认识和防御能力.对于学生数学考试中审题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普遍存在审题“包办”的现象,教师常常“一语道破”题目的关键所在,表面上是为了节约时间,事实上减少了学生读题审题的训练机会,浪费了时间并埋下审题方面的问题,学生在比较复杂的题目面前势必出现对题目的理解偏差或根本读不懂题.
6、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已经非常注重学生阅读和自主探求的能力训练,而这样的素材或多或少被我们老师一带而过,“节约”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但学生对数学背景缺乏理解,数学思维未得以发展,也更不可能深入.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当面对大量的文字叙述,或者图表等信息的题目时,我们最好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理解和消化,有了学生的“自学”,教师的引导才能真正起到解惑的作用,否则学生对相应的知识只能是暂时的知道或了解,而未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相关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了.3.运算出错或不会算一些学生在数学
7、考试中常出现不会算或一算就出错的问题.我想这极可能与老师平时常说,“自己去整理这个方程”、“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不算了,你们自己下去算”等话有直接的关系,作为学生每天要面对各个学科的学习,加之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主动性不强,学生将很难达到教师所说的要求,学生的运算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明算理,懂思路,还要通过训练来解决运算中的问题.在课堂多开展“师生共作”的运算活动,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讲解例题时注意将运算进行到底.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只有通过训练,用算理作理性思考才能提高自己
8、的运算能力,只有在运算的过程中才可能发现和体会与运算相关的问题和技巧,从而在紧张的考试中能得心应手,算得来,算得快,算得准.三、造成过失性失分的原因1.心理素质的缺陷是导致过失性失分的主要原因.此外,不良的学习习惯、信心不足、骄傲自满以及不良环境的干扰等也都能引起过失性失分.因此,我们要开展积极的心理引导,不仅帮助学生纠正和克服缺点,更应挖掘学生应有的积极品质,利用学生某些方面的长处促进其不足之处得以改进,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2.教师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