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法治建设的关系

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法治建设的关系

ID:25233248

大小:85.5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8-11-18

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法治建设的关系_第1页
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法治建设的关系_第2页
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法治建设的关系_第3页
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法治建设的关系_第4页
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法治建设的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法治建设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法治建设的关系-->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法治建设的关系摘 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今天中国的法治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今日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的一件包括正反两方面的工作是:把传统思想放在今日法治建设的视野内,以法治为基点挖掘、分析那些蕴涵着法治建设精神营养和文化资源的思想遗产,诸如早期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庄子哲学中的自由主义与人本思想、早期儒家中的人本和民本思想、中国古代有关义与利的基本理论以及调和、折中、互补的争端解决思想;清理那些于传统思想的、阻碍中国今日法治实践的认识误区,例如,工具主义法治观和政治权威与精神权威的同一。关键词:法治传统思想遗

2、产误区一、法治与传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然而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因为中华民族虽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却不曾有法治的传统。所以许多人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缺乏法治历史传统的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努力会成功吗?与此相关的问题还有:如果我们坚信我们的努力一定成功的话,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其中将起什么样的作用?是消极作用,还是积极作用?还是二者兼而有之?笔者以为,现实是历史的继续。作为生命个体的个人负载着他(她)前辈的自然基因;一个民族则负载着传统赋予她的思想文化基因。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不可能

3、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相脱离。现代法治理念不可能也不应当与中国的传统思想割裂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然中国从未实行过法治,但中国人有自己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方式,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今天的中国人民在进行法治建设时不可能也不应当与自己的传统“一刀两断”。德国历史法学派认为,法律是在民族的内部力量中静静地发展起来并植根于人民的民族精神。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与今天中国的法治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思想蕴涵着超越历史、具有恒常生命力的积极因素,它们作为文化遗产可以并且应该成为法治建设的营养;另一方面,在传统思想中也存

4、在着落后的、阻碍中国法治化进程和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一些历史包袱或思想糟粕。中国法治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对这两方面的问题予以正确解决。以往已经有许多法学界前辈和同仁从制度史、思想史或法律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的法律传统进行过专门、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都取得了非常有价值的成果。本文并非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的“重复施工”,而是把传统思想放在今日法治建设的视野内,以法治为基点检视传统思想,或者说在法治的视野中考察、分析中国的传统思想,挖掘、分析那些蕴涵着超越历史、具有恒常生命力、可以并且应该成为法治建设精神营养的思想遗产;清理那些于传统思想的、阻碍中国今日法治实践的认识误区。为了进行比较全面

5、的研究,本文的考察对象不限于作为正统的古代儒家思想,兼顾法家、道家和墨家。这类研究是一项需要持续不断进行的工作。本文不求“毕其功于一役”,惟愿有所心得可以就教于方家。二、法治视野中的传统思想遗产中国正在努力建设的法治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包含内在价值和以权力制约为基础的实质意义法治。[1]我们在法治的视野中研究中国传统思想的遗产,不仅可以从中国传统思想中发现法治的本土精神营养和文化资源,形成现代法治国家的思想和价值基础,而且可以找到解决当前中国法治建设所面临矛盾的思路。笔者下面所要说明的是,早期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一方面为我们今天“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提供了历史营养,另一方

6、面,也包含我们应当引以为戒的教训;庄子哲学中的自由主义与人本思想以及早期儒家中的人本和民本思想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思想和价值基础必不可少的营养和资源;而中国古代有关义与利的基本理论和调和、折中、互补的争端解决思想则蕴涵着建设法治国家、通过法律管理社会的丰富智慧。1·早期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与“以德治国”孔子格外注重道德教育。他虽然并不拒绝法律,但是认为统治者应当主要依靠德与礼,法律是次要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论语·为政》)。他把道德教育当作实现社会稳定的主要方法。儒家经典之一《大学》讲述了一个人为了有好的人生而应当去做的八

7、件事情,或称“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是使人克服愚昧、变得理性的基础。已故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教授指出:“八条目”的核心与目的是修身,修身既是人们的道德实践,也是人们道德完善的实现。而这些道德修养的要求,不仅是向治国者提出的,而且是所有普通人精神生活的指导(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满街都是圣人”———余英时)。重视道德教育和伦理实践,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确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中国,如果没有稳定的道德支持,法治国家的努力断不会成功。“以德治国”与建设法治国家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