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治理沙漠化的再思考

对治理沙漠化的再思考

ID:25213267

大小:5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9

对治理沙漠化的再思考_第1页
对治理沙漠化的再思考_第2页
对治理沙漠化的再思考_第3页
对治理沙漠化的再思考_第4页
对治理沙漠化的再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治理沙漠化的再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治理沙漠化的再思考吕稚摘要沙漠化,是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威胁。它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农牧生产能力降生物产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场面积减少。由于沙漠化而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已使不少国家招致连年饥荒。本文重点研究了沙漠化现象的成因、危害以及防治对策。..关键词沙漠化防治对策土地沙漠化,简单地说土地沙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沙漠化,是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威胁。它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农牧生产能力降生物产量下降,

2、可供耕地及牧场面积减少。由于沙漠化而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已使不少国家招致连年饥荒。一、沙漠化现象的成因沙漠化指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此处所指的“沙漠”多数强调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或发展农业,而非因为地域本身干燥所造成的沙漠气候。不过,没有植物生长的土地由于不能蒸散分配水分,结果也可能反而导致干燥气候。沙漠化现象可能是自然的。作为自然现象的沙漠化是因为地球干燥带移动,所产生的气候变化导致局部地区沙漠化。不过,今日世界各地沙漠化原因,多数归咎于人为原因;人口急速增长,所居土地被过分耕种以及牧畜,导致土地枯竭不适合耕种。干地(定义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稳定、时间

3、短、强度大的风暴造成的那些地区)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的人口。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减少、作物产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长、人类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经济压力(例如,需要经济作物来增加外汇)造成的过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发生的干旱启动或加剧。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万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总干地面积。这对于70%的干地(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二、沙漠化的危害沙漠化,是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威胁。沙漠化是一种环境退化现象。它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农牧生产能力降低,生物产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场面积减少。由于沙漠化而

4、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已使不少国家招致连年饥荒。全球受沙漠化影响的土地已达3800万平方千米。因沙漠化而失的土地,每年都高达5~7平方千米,几乎每分钟就有11顷的土地被沙漠化。我国也是一个土地沙漠化严重的国家,沙化土地每年以60平方千米的速度增长。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成,除了因外力作用而造成沙丘前移入侵的自然因素以外,由于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砍伐、工业交通建设等破坏植被的人为因素引起沙漠化的现象更为普遍。尤其是在新疆这个本来就缺水的省份,表现尤为突出。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新疆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07.12万平方千米,占新疆国土总面积的64.34%。分布于伊犁州(州直属、塔城、阿勒泰

5、)、昌吉、吐鲁番、哈密、巴音郭楞、阿克苏、喀什、克尔克孜、博尔塔拉、和田、克拉玛依、乌鲁木齐14个地(州、市)及4个自治区直辖县级市中的79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75个农垦团场。荒漠化土地分布范围广,各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类型齐全,且危害程度较重。因此,保护和利用好土地,封沙育草,营造防风沙林,实行林、牧、水利等的综合开发治理,将会充分发挥植群体效应以达到退沙还土的目的。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是绿色家园繁荣昌盛的物质基础。保护和利用好土地,就是保护了绿色家园,保护了人类自己。三、防治沙漠化的对策和建议1.严肃法纪,惩治行政腐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制定了大量的法律

6、法规。与防治沙漠化有关的有《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还制定了与这些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之所以称其为法律法规,是因为它们本身具有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在一个法制的社会,没有凌驾于法之上的权力。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本身就是非法,为法所不容。因此,任何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包括政府行为)都要依法进行惩处,并给予改正。否则,法不成法,只能助长行政腐败,扰乱社会秩序。2.环境问题的决策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意识。我国保护天然林,在长江、黄河中上游首先禁伐天然林的决策是在1996年水灾后作出的;而禁止采挖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的决策也是在2000年春季沙尘暴

7、和扬沙天气灾害连续袭击北京地区后作出的。这些均系亡羊补牢,是付出了惨痛代价后而痛下决心。事实上,无论是洪涝还是干旱,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有学者和媒体发出了“长江有变成黄河的危险”“风沙紧逼北京城”这样的警告。我国高层决策者也并非置若罔闻,只是由于涉及广泛的社会利益群体,而政府的财政支持能力有限,难以当机立断。然而,凡属生态环境问题都有一种“叠加效益”,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