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辨证选穴之探讨论文

针灸辨证选穴之探讨论文

ID:25206896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8

针灸辨证选穴之探讨论文_第1页
针灸辨证选穴之探讨论文_第2页
针灸辨证选穴之探讨论文_第3页
针灸辨证选穴之探讨论文_第4页
针灸辨证选穴之探讨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针灸辨证选穴之探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针灸辨证选穴之探讨论文..【摘要】针灸辨证应以“补不足,损有余”为原则指导临床,而取穴当先从阴阳着眼,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以达阴阳平衡,次从五行入手,并结合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补虚泻实..,以此来达到人体阴平阳秘的健康平衡状态。【关键词】针灸不足有余阴阳五行选穴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特色之一,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灵魂。同样,针灸选穴同样要遵循辨证的原则,应以“补不足,损有余”来指导临床取穴。笔者认为,取穴应先从阴阳着眼,次从五行入手,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1辨证立足于“不足”,以透视“有余”《金匮要略》曰:“责其极

2、虚。”《难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当先补之,然后泻之。”可见立足于“不足”,以透视“有余”是古代医家常用的方法。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物必自腐,然后虫生”,病邪之能作祟,由于其正之先虚。虚之与实,是唯物辩证关系,医者应由此及彼,立足于正气之不足,邪气之有余,省症立方,方不至为病症所迷惑。如水虚则火实,肾水不足则不能上济心火,心火有余,火性炎上则不能下温肾水,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临床上常以泻南补北法治之即是立足于补水之“不足”而损火之“有余”。明了此理,辨证方能准确,治疗才能丝丝入扣。如用

3、针灸治疗脾弱肝强的腹胀,取脾俞、胃俞、阴陵泉、中脘以补脾,泻大敦以泻肝,亦为立足于“不足”“有余”上的抑木补土法。2针灸辨证选穴应先从阴阳着眼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对认识人体、认识疾病、辨证论治等均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若六淫、七情等因素导致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失去相对平衡,就会使脏腑经络功能失常,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阴阳的不平衡主要是出现一方的“不足”与“有余”。“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针对人体疾病的这一主要的病理变化,运用针灸方法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可以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的状态,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

4、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从阴阳着眼,应注意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阴病治阳,阳病治阴。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强调了阴阳的平衡。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中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阳常有偏胜偏衰,阳盛者即应泻热,阴胜者即当祛寒;阳虚者扶阳,阴虚者补阴,才能使阴阳复归至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所以,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例如:胃火炽盛引起的牙痛,属阳热偏盛,治宜清

5、泻胃火,取内庭,针用泻法以泻胃火之“有余”;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属阴虚阳亢,治宜育阴潜阳,取太溪,针用补法以补肾阴之“不足”,配行间,针用泻法以泻肝阳上亢,此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法,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又如阳气盛、阴气虚而导致失眠,阴气盛、阳气虚则可引起嗜睡,可用根据八脉交会穴的特点,取照海和申脉进行治疗,但失眠应补阴之不足泻阳之有余,嗜睡则应补阳之不足泻阴之有余。寒湿困脾、肾阳不足引起的水肿,属阳虚阴盛,治宜健脾温肾,助阳利水,取脾俞、肾俞,针用补法以补脾肾之“不足”,配水分,针用泻法以

6、泻寒湿之“有余”,此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3针灸辨证选穴,次从五行着手古代医家把“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但又赋予它唯物的辩证内容。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以“阴阳学说”为基础,它不仅包含着许多朴素的辩证思想,同时还概括了“生克制化”的关系,实质是脏腑器官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体内各个调节系统促进和抑制之间的关系。五行学说指导临床治疗的过程,实质是使人体遭到破坏的体内阴阳的平衡恢复到正常的过程。而阴阳在人身,可见之于三阴三阳的经脉,五行在人身可见之于五脏六腑。三阴三阳虽归属于某指定脏腑,

7、但本经穴位均各自通于非本经所属的其他脏腑。如足太阳经虽属膀胱,在五行属水,但经中有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胆俞、胃俞、膀胱俞、三焦俞等穴位。这说明足太阳经中穴位均各自通于五脏六腑,并不是只限于通本经所属的膀胱。所以阴阳的平衡和五行的制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疾病离不开五脏六腑的范围,或补或泻,也体现了生克制化的法则。例如用五行中的“生”的关系作补泻,则补生我之“母”之不足,泻我生之“子”之有余。明·高武著《针灸聚英·治二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篇》详举补母泻子取穴,已为人所熟知。而五行中不仅有相生亦有

8、相克,至于运用“克”的关系,以达到“制生则化”的目的,则比较复杂。《难经·七十五难》曰:“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通俗译为:肝实肺虚应泻心补肾,其理由是补水以克火,火被克则不能害金,肺虚可以得救。又“子能令母实”,补水则肺金转实而能制木。又火为肝之子,泻火即所以泻肝之实。此克中有生,生中有克,体现“有制有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