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征象分析

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征象分析

ID:25200138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8

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征象分析_第1页
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征象分析_第2页
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征象分析_第3页
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征象分析_第4页
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征象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征象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征象分析【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CT征象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鼻腔NHL的病理资料与CT表现,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10例NHL中,NK/T细胞性淋巴瘤5例;B细胞淋巴瘤5例。CT表现:病变多原发于鼻腔前部如鼻中隔前部、鼻前庭或下鼻甲,倾向于沿鼻黏膜弥漫浸润生长,病变多累及面部皮肤及邻近结构;病灶形态不规整,边界不清;平扫密度相对均匀,增强后轻-中度强化;无骨质破坏或少数骨质轻度压迫吸收;放射治疗后病灶可明显好转或消退。结论 鼻腔NHL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能直接显

2、示病变情况及周围侵犯范围,可提示淋巴瘤的诊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鼻腔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原发性鼻腔淋巴瘤临床上少见,早期症状不典型,甚至无特殊临床表现,就诊时易于与其他疾病混淆。以前诊断该病主要依靠活检病理检查,随着对该病CT表现的认识,现在CT提示该病的诊断成为可能,我们发现该病有一定的影像学征象,现结合复习文献,探讨一下其CT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1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2008年诊断为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0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NK/T细胞型淋巴瘤5例,B细胞型淋巴瘤5例。男6例,女4例,年龄47~85岁,

3、平均55岁。临床表现:鼻塞6例,鼻出血、肿物触之易出血或分泌物带血共7例,视力下降2例,因鼻咽部肿物就诊2例,右眼视力下降1例;2例行放射治疗4~5月后随诊职称论文。全部病例均经CT平扫同时行增强扫描,设备为16层CT,分别为PhilipsBrillianceTM和SiemensEmotionCT扫描仪,均行轴位扫描,层厚、层距均为2mm,矩阵512512,范围自眶上至上唇部,6例薄层重建1mm图像并行冠状位重建。对比剂为优维显(300mgI/ml)。2结果发病部位与累及范围:范围局限的6例主要位于鼻腔前部且无骨质破坏,发生于鼻中隔前部3

4、例;鼻前庭2例;下鼻甲1例;均沿鼻黏膜弥漫浸润生长,累及周围黏膜及皮下脂肪组织。范围广泛的4例,病变累及邻近结构;其中1例累及同侧诸鼻窦,仅下鼻甲骨质轻度吸收改变;1例广泛累及鼻背区及周围软组织且无骨质破坏;1例累及同侧鼻窦及眼眶,出现骨质破坏;2例累及同侧鼻窦及鼻咽部。CT表现:病灶形态不规整,以增殖为主,边界不清,6例仅为黏膜和皮肤增厚,4例形成肿块;病灶区平扫密度相对均匀,CT值约30~50HU,增强后均呈轻-中度强化,CT值增加10~30HU,仅2例病灶中心呈低密度,病理证实为液化、坏死区;8例无骨质破坏,1例下鼻甲骨质较对侧稍薄

5、,1例出现鼻窦与右眶内侧壁骨质破坏。随诊:2例经放射治疗4~5个月后病灶明显好转,1例肿块缩小,范围变小;1例完全消退。3讨论3.1鼻腔NHL概述据文献[1-5]报道,鼻腔原发性NHL绝大多数是T/NK细胞型,B细胞型少见,而上颌窦原发性NHL大多数为B细胞型;临床上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好发于中老年人。而笔者统计的10例患者T/NK细胞型与B细胞型淋巴瘤例数相仿,且男女例数相近,可能与样本数太少有关,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另外,发现T/NK细胞型淋巴瘤基本都位于中线区,B细胞型周围浸润相对明显,且年龄较T/NK细胞型偏大。NHL常见症状有鼻塞、

6、进行性加重的鼻出血、外鼻和面颊部肿胀疼痛,还可有发热、流涕、嗅觉减退、溢泪、复视、视力下降、头痛、颅神经麻痹等[5]。早期以鼻出血或肿物触之易出血、分泌物带血常见;鼻窥镜检查常见鼻腔淡红色新生物,部分表面有伪膜,触之较硬,鼻背及面颊部隆起,色暗红,黏膜糜烂或溃疡后,表面可伴有脓痂;累及其他部位出现相关症状和体征,筛窦和上颌窦经常受侵;累及鼻咽部可表现后鼻孔肿块或咽壁增厚;少数可侵犯颅内、腭、眼眶、翼腭窝、颞下窝、翼颌间隙等;鼻腔NHL少有区域性淋巴结或远处结外器官转移[6],该组病例均未见远隔淋巴结增大。晚期患者的鼻中线结构常发生明显破坏

7、。3.2影像特点本病早期CT征象不典型,仅表现为原发部位的鼻腔前部黏膜增厚,较难作出诊断。笔者对病例CT征象总结一下,认为随着病变进展累及周围结构时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多起源于鼻腔前部,呈单或双侧鼻腔分布,呈弥漫浸润,边缘不清,可浸润鼻中隔、下鼻甲、鼻前庭、鼻背、鼻翼及面颊部皮肤,皮下脂肪消失,病变区出现不同程度肿胀,以皮下脂肪消失更具特征性;密度相对均匀,呈等或稍高密度,少数稍不均匀,增强后多数轻至中度强化;当病灶出现液化坏死时,常在中央区出现局部密度减低且无强化;无骨质破坏或少数局部轻度破坏,骨质破坏相对不明显,有时局部仅呈压迫吸收改

8、变;笔者仅见一例累及眼眶的患者出现眶内侧壁与鼻窦骨质破坏,NHL无骨质破坏具有一定特征性;治疗及时,经放射治疗后病灶可明显好转或消退;综合以上表现可提示该病的诊断。MRI表现:T1RI信号不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