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176090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8
《创境激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创境激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新的课程标准和我校开展的“335”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感体验、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情境教学是一种非新的课程标准和我校开展的“335”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感体验、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情境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和必要的教学模式。在课堂设计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环境,是这次
2、课改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创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情境”创设的质量高低往往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探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情境的原则,重点结合教材内容探讨了趣味型问题情境、应用型问题情境、活动应用型问题情境、探究型问题情境、学科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等一些情境创设的方法和具体实施案例。同时,对情境创设更好的实施做了一些积极思考与粗浅的探索。一、创境激趣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目的和作用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调动感情;二是引出问题;三是诱发思考。创设数学情
3、境能促进学生产生惊异和欣喜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使学生在“愤悱”的状态中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二、创境激趣的实施策略1、利用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
4、创设趣味型问题情境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有大量引人入胜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当地穿插和引用这些材料,抓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这一心理特征,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更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2、利用数学与生活联系来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从实际生活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示范。教师可引导学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发现存在于生活中的数学。3、利用学生的实践活动创设活动应用型问题情境.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智力成长的临界期,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
5、发育和思维发展,也就是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只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下,先从中得到感性认识,进而不断地比较、分析、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利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学生就会有所体验,有所收获。在“做数学”中学数学,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体味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以此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4、利用教与学动态探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师生互动,始终洋溢着民主、活跃的气氛,学生因不同的见解而引发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学生提出说明和维护各自的观点,倾听、理解、支持或反驳别人的意见。能使数学课堂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能充分体现学生的
6、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探究过程,共同分享动态生成的结果,通过共同学习和交互作用,达到教学相长。5、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研究表明,我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方式,就能接受65%的知识。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情境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
7、发现和探索,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境激趣的探索与实践的几点思考第一、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为教学目标服务,要同问题紧密结合,教学情境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偏离了教学目标,情境的创设不但无益、而且有害。第二、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引起思维困惑,激起疑问形成。激疑为先,讨论在后,点拨思路在最后,激疑一定不要忙着解惑,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情感,这是教学把握的关键。第三、目标实施要有梯度。
8、在学生群体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都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活动状态。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情境与知识内容之间的和谐性、实效性。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教师不断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充分信任学生,保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