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164783
大小:5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8
《小学英语朗读指导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英语朗读指导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江苏南京市江宁区实验小学(211100)宫文胜朗读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手段,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就小学英语教学而言,朗读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感、促进文本理解的有效途径,更是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语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笔者发现,当前的朗读指导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问题一:刻意失真的朗读示范是否有益?【问题陈述】小学生刚接触英语,听音、认读能力较弱,极易出现“走音”现象。于是,为了追求“清晰”的示范效果,一些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过度地减缓语速、扭曲节奏,导致了严重的失真现象。试
2、问,这样的示范有益吗?【现象目击】一次,笔者听一位年轻老师的课,在这位教师语速过缓且语气夸张地范读《牛津小学英语》6AUnit6HolidaysPartA分时,笔者根据范读的情况,针对性地做了如下摘录:(“/”表示停顿,▲表示重读)1.Theyvisit/their/re/la/tives/andfriends,/andeat▲▲▲▲lotsof/delicious/food.▲2.My/fa/vou/ri/te/holidayis/Halloyclassmates./SuHai,thisismycousinJack./…Ben:SuHaihasate’sSuYang./Ja
3、ck:Really?/Doyoulookthesame,SuHai?/…Ben:That’sJack’sdog./Hereheis./…Jack:Heisfour./Heisoneyearyoungerthanme./SuHai:Oh,Isee./Soyou’vegotabrother./整个跟读过程中,学生精神萎靡、状态散漫,根本谈不上对录音进行有意识地模仿,拖沓的节奏、生硬的语调一直伴随始终。【分析及对策】案例中,虽然学生的语音、语调现状堪忧,教师却并未提醒学生留心模仿;即使文本内容十分简单,教师也仍然采取逐句跟读的方式。对于学生而言,跟读演变成了盲目、机械的“跟着读”,
4、根本不能起到矫正语音、训练语调以及培养语感的作用,这显然与跟读活动的目的大相径庭,与环节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该如何处理呢?一番思索之后,笔者有了些想法,并借助同课异构的方式实践于自己的课堂,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其教学片段记录如下:首先,笔者在跟读前,别开生面地设计了一个“静听”环节:教师在播放课文录音的同时,借助多媒体呈现带有语调标记的课文内容(如下图所示),要求学生一边看PPT一边聆听录音,关注语调变化。整个环节,学生只听不读。接下来的跟读环节中,笔者不仅要求学生不可以看文本,而且按照人物话轮的转换进行录音停顿(如:文本中Ben的话语:“Jack
5、,thisisSuHai.Sheismyclassmates.SuHai,thisismycousinJack.”虽然有三句话,但只在结束时才停顿一次),特别是在学生跟读的同时,笔者还通过肢体动作(如下图所示)进一步提醒学生对升、降调以及重音的关注与模仿。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静听”环节的设计,本身就为学生提供了深度感知语音、语调的绝佳机会,而重音及语调标记的呈现更强化了学生的语感体验;跟读方式的变化,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极为自然的语音示范,而且促进了学生更为主动的倾听;特别是凸显重音、语调的动作提示,更是极大地助推了学生的跟读模仿。期间,学生屏息聆听的神态、抑扬顿挫的
6、语调以及倾情投入的表现,让笔者深感欣慰——原来,跟读也可以如此精彩。题三:停留字面的美读指导是否可取?【问题陈述】美读,一种可以读出情趣、读出韵味、读出美感的朗读方法,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能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鉴于此,美读指导日渐风靡于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然而,部分教师在进行美读指导时,缺乏对文本内涵的挖掘和人物心理的揣摩,仅仅关注文字表面的sentencemeaning,而完全忽略蕴含其中的speakermeaning,根本无法体现隐含在字里行间的真实情感。试问,这样的美读指导可取吗?【现象目击】2012年10月,笔者全程观摩了江苏省的小学英语阅读课赛课。其
7、中,有位选手在执教绘本“Theking’sne.”S5:Becausetheydon’tas,鉴于互送圣诞礼物的趣味情景,在分析完课文之后,笔者便要求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正当笔者欣喜于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时,却“意外”地发现,有一组学生仍然“各自为政”。笔者走近,他们才不情愿地“合坐”在一起;笔者提醒,他们却做出了“合作”的假象;笔者怒斥,组长委屈地申辩:“他们俩就是不愿参加,我们读不起来”。看着两名“祸首”,笔者十分吃惊!他们都是优秀的学生,虽然内向些,但向来学习认真、主动,怎会如此一而再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