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观念的演化(1)

论文化观念的演化(1)

ID:25139158

大小:5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8

论文化观念的演化(1)_第1页
论文化观念的演化(1)_第2页
论文化观念的演化(1)_第3页
论文化观念的演化(1)_第4页
论文化观念的演化(1)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文化观念的演化(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文化观念的演化(1)【内容提要】中西“文化”观念有各自的演化路径。在“辞源学”意义上,中国的“文化”一开始指向形而上的精神层面;西方的"cultura"一开始指向形而下的物质层面。从古代到近代,中国的“文化”指文治教化,其内涵主要在精神方面;西方的“文化”从物质世界扩展到精神世界;就现当代而言,中国通过日本的中介引入了西方的“文化”观以及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以及文化研究等领域。【摘要题】理论视野【关键词】文化/Culutre/文化人类学/文化研究【正文】汉语中的“文化”乃是英语中的cul

2、ture、德语中的Kultur、法语中的culture、意大利语中的cultura等。这个名词在汉语和西方语言中是古已有之的,就古代而言,这个名词所承载的概念是在各自的语言系统中分途发展演化的。到了近现代,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首先借用汉语中的“文化”一语,翻译了西文中的culture、Kultur等语;清末民初,一批留日的中国青年学生,又将这一概念引回中国,于是,中国人便在承继自己古人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西方近代的文化观念。当代西方在后结构主义等思潮影响下,文化概念从人类文化学的广义进一步泛

3、化,形成了文化研究的热潮,这一思潮从20世纪80年代后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学者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开始积极思考和讨论中国文化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语境中的处境和走向。一、文化:辞源学的意义从原始的意义上看,中西古代的“文化”观是截然不同的。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指向形而上的精神层面,而西方的“文化”一开始却指向形而下的物质层面。这一点可以从辞源学的角度得到说明。(转载自faterialprocess。(文化最初指的是一个全然的物质过程)”。④讨论culture,不可能不涉及与其语义相

4、近的civilization一词。像culture一样,civilization同样来自拉丁语。拉丁语中的civis作为此词的词根意指古罗马时代的“公民身份”。其名词civitas指有组织的社会,形容词civilis也有“文明的、开化的”等义,由它引申的civilite则有“谦恭、礼仪”的意思,指那些脱离了野蛮蒙昧的状态。有意思的是,civilization的汉译“文明”也与“文化”一语在某些意义层面相互搭接,且常常混用。“文明”同样是古汉语中固有的词语。它像“文化”一样,同样以“文”为关键字构

5、成,其本义是“文采光明,文德辉耀”之意。如《易·乾》中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解释为“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文明也。”⑤;《书·舜典》中的“濬哲文明,温恭允塞”,孔颖达解释说:“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⑥。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文明”显然暗含着与蒙昧荒蛮相反的意思。其另一义则同“文化”相通,指“文治教化”,例如,前蜀贯休的诗“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中的“文明”即此意。此外,它还可以指“明察事理”,例如《易经》“明夷”卦彖传中的“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

6、用之。”就是说周文王蒙难被纣王幽囚,但却能保全自身,因为他能够明察事理,洞晓处境的艰险,因而能内怀明哲,外用柔顺,终于摆脱了困境。二、从古代到近代的“文化”观从古代到近代,中西的文化观是平行发展互不关涉的两条线索。二者既有区别,也有一些意义上的对应,无论同与异,都是卓然可比的。后人大抵是在文治教化、文德昌明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的,如六朝齐人王元长在其著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歌颂“大齐”的丰功伟绩时就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泽普氾而无私,法含弘而不杀。”⑦的句子。这里的“敷文化以

7、柔远”显然可以看到《论语》中“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影响。西晋诗人束晳的六首《补亡诗》在形式上模仿《诗经》,其最后一首《由仪》讲为政的原则,以“文化内辑,武功外悠”⑧作为全诗的结束,这里的“文化”同样指“文治教化”的意思。此后,前蜀杜光庭的“修文化而服遐荒,耀武威而平九有”⑨、元人耶律楚材的“垂衣端拱愧佳兵,文化优游致太平”⑩也都是出自同一机杼。德国哲学家们赋予“文化”以更丰富的内涵。赫尔德在其《语言的起源》中认为,人首先是文化的创造,而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人与动物的本质不同在于人有

8、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使人能够清醒自觉地反思自我,并获得抉择的自由。换言之,从语言到思维到判断到抉择,正是一个文化意义上存在的人的本质属性。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一个理性的实体为达到最高目的而进行的能力创造”(dieHervorbringungderTauglichkeiteinesvernuenftigend760'>(作文网zw.NSEaC.编辑发布)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声音,那就是对于现代文化和文明的批判。这种观点比较古代和中古自然状态的文化与现代文化、乡村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