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叮叮腔”的途经研究

地方高校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叮叮腔”的途经研究

ID:25116406

大小:5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8

地方高校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叮叮腔”的途经研究_第1页
地方高校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叮叮腔”的途经研究_第2页
地方高校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叮叮腔”的途经研究_第3页
地方高校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叮叮腔”的途经研究_第4页
地方高校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叮叮腔”的途经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方高校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叮叮腔”的途经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地方高校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叮叮腔”的途经研究  地方高校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叮叮腔”的途经研究  地方高校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叮叮腔”的途经研究  地方高校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叮叮腔”的途经研究  地方高校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叮叮腔”的途经研究  地方高校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叮叮腔”的途经研究  地方高校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叮叮腔”的途经研究近几年来,据笔者在叮叮腔的流泛地进行多次实地考察、调研获悉,叮叮腔是一种源于民间创作并发展于民间的草根音乐文化,不仅有典型地域特征,也是江苏徐州人们的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家谱

2、。笔者在近几年叮叮腔进校园的教学和实践中发现,非遗项目在高校的传承和保护活动最终要归结于教育问题,本文拟从戏曲类非遗项目叮叮腔入手,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个案结合教育的四大要素完成本文的写作。  一、教育环境  (一)社会环境  叮叮腔所在的江苏徐州市,是国家级历史名城,素有五省通衢的江苏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集萃之地。徐州市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1项,其中入选国家级名录9项。众多非遗项目的开发均来自当地本土资源。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扶持,是影响非遗校园传承的主要外部力量之一。政府部门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对非遗

3、校园传承起着无形的推动作用,在政策上、资金上、社会宣传上可以为校园传承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利因素,为非遗校园传承创造事半功倍的积极因素,这些有利因素表面上作用于学校,却在无形中推动了非遗校园传承向更深层次发展,促进非遗校园传承具有更强的主动发展机制。  (二)学校环境  徐州工程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学校注重结合区域文化特征,努力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学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传承作为高校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突破口,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科研工作。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是我校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4、的一大特色。学院将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展特色课程群建设,实现错位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探索出一条地方高校立足区域文化,加强校地互动,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原创性和推广价值的可行路径。为了打造高水平研究基地与交流平台,徐州工程学院整合人文学科的力量,2009年,建立了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在2009年和2011年徐州工程学院与徐州市文化局共同承办中国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等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120余人出席会议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

5、究中心获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相关建设成果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学院非常注重校地互动、资源共享、特色互补,积极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新机制的建立,可以使我们共同谱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交响曲,通过三支队伍共商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彰显与传递。在这样的环境下,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徐州工程学院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教师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  教师作为非遗校园传承的主体,应该说是非遗校园传承的开发者、实施者、贡献者。非遗专业是新兴的专业,非遗课程也是新兴

6、的课程,虽然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与研究机构开设与非遗相关的专业,但是在高校从事非遗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很少是非遗专业出身。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从事相关研究的教师主要为文学、艺术学、体育学等专业。教师在非遗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有一个正确的非遗课程意识、专业的素养等等,这些都将对非遗在校园传承的教学实施产生直接影响。对于课程改革有过这样一句话:课程改革的失败不一定在于教师,而成功一定在于教师。可见,非遗校园传承的成败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笔者这几年在工作中的体会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授课方式  叮叮腔的教学采用了1+1模式授课,也就是说一位老师和一位艺人共同完成

7、一节课。叮叮腔的民间艺人大都是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农民,语言表达也是地道的铜山利国地方方言。比如目前健在的吴承瑛和孙为荣老人,一位没有读过书,一位是小学毕业,所以在叮叮腔理论方面的讲解(比如解说剧本、表演艺术、音乐唱腔方面的理论知识),就需要专业的老师来完成这部分工作。因为戏曲类非遗项目地域性和专业性较强,这部分工作由民间艺人担任(唱腔和身段的表演)。教师可辅助老艺人做一些读谱,以及唱词的解释等工作。也就是说教授叮叮腔的教师是由两类人构成,一是本校教师;二是叮叮腔民间艺人。以校内教师与校外艺人1+1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开设非遗选修课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