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秸秆还田应用技术探讨论文

作物秸秆还田应用技术探讨论文

ID:25049985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6

作物秸秆还田应用技术探讨论文_第1页
作物秸秆还田应用技术探讨论文_第2页
作物秸秆还田应用技术探讨论文_第3页
作物秸秆还田应用技术探讨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作物秸秆还田应用技术探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作物秸秆还田应用技术探讨论文.freel地温提高0.2~0.5℃;夏天使土温降低25~35℃,土壤水分提高32%~45%,杂草减少24.9%~40.6%。连续多年秸秆还田的耕地,不仅能提高磷肥利用率和补充土壤钾素的不足,地力亦可提高0.5~1.0个等级。秸秆还田后,可大幅度提高平均增产率。1.3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作物秸秆还田可提供植物生长必须的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及各种微量元素,使土壤养分显著增加。一方面,秸秆本身含有的元素必然增加土壤养分;另一方面,作物秸秆在转化中可释放一些小分子有机酸,可分解土壤中的

2、矿物质,使土壤中养分有效性增加。对于耕种土壤来说,培肥的中心环节就是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实践证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最有效的措施是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6。秸秆还田和单独使用有机肥均能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秸秆还田更有助于土壤有机质的增加,且试验表明,长期秸秆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效果优于单施化肥的效果7。1.4对土壤氮、磷、钾等元素的影响长期施用化肥,可以提高土壤中养分的含量,但施入的无机肥很少能在土壤有机质中积累,只有同时增加有机肥(施用有机肥或秸秆还田等)时,才能提高土壤中养分的含量,并提高

3、其矿化作用,促进作物对氮、磷、钾等的吸收利用8。在中性和碱性土壤中,作物秸秆在分解过种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特别是在渍水条件下产生的有机酸,可提高土壤营养元素的有效性。试验表明,每增施1500kg/hm2小麦秸秆,可使土壤每年增加全氮0.0020%~0.0096%,碱解氮0.80~4.08mg/kg,速效磷0.58~1.02mg/kg,速效钾2.04~6.10mg/kg。作物秸秆的施用可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使营养阳离子吸附在腐殖质和土壤胶体表面,防止营养成分随水淋失或与土壤中的一些阴离子生成难溶性盐,进一步促

4、进作物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利用。2秸秆还田的操作技术2.1水稻高留茬还田水稻割茬高度最好不超过20cm,在土壤含水量30%左右时结合秋翻进行还田,封冻前结束。耕翻深度一般以15cm左右为宜。翻平盖严,深度基本一致。应注意水稻高茬收割还田要配施一定量的氮、磷肥,结合翻地深施。2.2稻草直接还田将稻草打碎,长度为20cm左右,均匀地撒于田面,一般还田秸秆量为6000kg/hm2左右;当土壤含水量30%左右时,将稻草翻入15cm土层中,稻草混拌于耕层中的覆盖率大于90%。翻前要施肥,一般施氮、磷肥。2.3小麦高留茬

5、还田小麦收割时一般留茬30cm左右,一般要做到边割边翻,以免养分散失,同时也利于秸秆腐烂;必须顺行耕翻,以便秸秆覆盖和整地质量提高;耕深要求在25cm以上,做到不重、不漏、覆盖严密;耕翻后,要进行平整土地;及时追施氮、磷肥,同时灭茬除草。3秸秆还田应注意的问题若秸秆还田操作不当,就会出现出苗率低、苗黄、苗弱,甚至出现死苗现象造成减产,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秸秆还田技术。3.1注意提高粉碎质量秸秆粉碎的长度应小于6cm,并且要均匀撒施。对还田地块一定要用旋耕机作业一遍,使秸秆和土壤充分混合拌匀。此外,

6、还要用铧式犁将秸秆连同化肥、农家肥翻入10cm以下的土壤内以利播种。3.2注意配合补施氮、磷、钾肥料小麦秸秆还田后,秸秆腐烂过程会出现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吸收土壤中的速效氮素,阻碍农作物对速效氮素的吸收,使幼苗发黄,生长缓慢,不利于培育壮苗。因此,在秸秆还田的同时,要配合施入氮肥,保持秸秆合理的碳氮比。研究表明,每100kg秸秆应配施碳氨4.0~5.0kg,过磷酸钙7.0~8.0kg,硫酸钾2.0~3.5kg。同时结合浇水,有利于秸秆吸水腐解。3.3注意连年秸秆还田的影响有大量秸秆残株连年进入土壤时,为加速

7、秸秆有机物腐解与土壤肥水相融,以及防止秸秆残株在土壤中出现隔墒等不利影响,要求秸秆粉碎程度高,一般切割长度在10cm以下。在秸秆还田土壤中,使用化学除草剂。特别是播前进行土壤处理的化学除草剂,其有效使用剂量应适当提高9。3.4消灭病原体带病的秸秆不能直接还田,否则易发生病害,对带有水稻叶枯病、油菜菌核病、小麦、玉米黑粉病等的秸秆最好经高温发酵腐熟后还田,以防止病害的蔓延。作物秸秆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及多种微量元索。实施秸秆还田还可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促进作物增产,提高

8、粮食产量,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有效措施。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