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探讨论文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探讨论文

ID:24785032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探讨论文_第1页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探讨论文_第2页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探讨论文_第3页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探讨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探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探讨论文.freel,不利于耕翻,甚至架空土壤,造成土壤透风、跑墒,影响播种和苗子扎根。2.3土壤大小孔隙比例不合理秸秆还田后,使土壤变得过松,大孔隙过多,导致跑墒快,土壤与种子不能紧密接触,影响种子发芽生长,使小麦扎根不牢,甚至出现吊根。2.4病原体及虫口基数较大部分田块由于前茬作物病虫害发生较重,这些带病的秸秆直接还田后,造成下茬作物病虫害发生加重。3农作物秸秆机械还田措施3.1细粉碎,深耕翻秸秆粉碎还田作业时要注意留茬高度,粉碎长度不宜超过10cm。均匀撒于地表,然后深翻入土,翻耕深度以

2、20~25cm为宜,以利播种。秸秆粉碎还田增施化肥后,要立即旋耕或耙地灭茬而后翻耕,翻压后如土壤墒情不足,应结合灌水。在临近播种时要结合镇压,促其腐烂分解4。3.2翻埋作物收割后趁秸秆青绿,糖分、水分大,含水率30%以上时,立即粉碎、翻埋。此时的秸秆易粉碎、腐烂分解,对增加土壤养分极为有利。在翻埋时土壤的水分含量以田间持水量的60%为宜,如水分含量过大,秸秆氮矿化后易引起反硝化作用而损失氮素,过小则不利于秸秆分解。3.3秸秆还田量薄地、化肥不足,秸秆的用量不宜过多;肥地、化肥较多,可适当加大用量或全田翻压。3.4补施

3、氮、磷、钾肥料秸秆直接还田时,作物与微生物争夺速效养分,特别是争氮现象突出,可通过补施化肥来解决。通常秸秆的碳氮比约为80~100∶1,为此,应适当增施氮素化肥,对缺磷土壤则应补充磷肥。据试验,玉米秸秆腐解过程需要的碳、氮、磷比例为100∶4∶1,一般还田秸秆7500kg/hm2,需施纯N67.5kg/hm2+P2O522.5kg/hm2(或施速效氮300~750kg/hm2或尿素150~225kg/hm2)。秸秆还田后,增施速效氮肥,可降低土壤中的碳氮比,从而利于微生物的活动,满足幼苗生长对氮素的需要,使秸秆分解加

4、快,同时,又能为小麦、玉米中后期生产提供各种养分。按比例补施氮、磷、钾肥料,可满足小麦、玉米生长的需要,提高作物产量。一般补氮肥为75.0~112.5kg/hm2。3.5消灭病原体带病的秸秆不能直接还田,否则小麦、玉米易发生病害,这类秸秆应销毁或高温堆腐后再施用。4秸秆还田后的播种技术措施4.1小麦秸秆还田后玉米播种主要采用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旋耕施肥播种机(麦玉两用),在小麦收获后直接一次性完成灭茬、条旋耕、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机播过程。其工艺路线为:小麦联合收割—秸秆粉碎覆盖还田—板茬带状旋耕施肥播种—苗带镇压。

5、小麦秸秆还田后的玉米播种,即带状旋耕、深施化肥、玉米播种带镇压一次性作业技术。技术要点:一是要采用在旋播机上只保留玉米播种腿后3行或4行6~8把刀,其余旋耕刀拆下,即只旋耕播种行宽度15cm左右,其余仍为板茬地,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由于土壤过塇引起的玉米后期根倒伏;二是足墒播种,必要时可造墒播种或播后及时浇一次“蒙头水”,防止吊种,促使玉米迅速出苗,达到苗全、苗齐、苗壮的目的;三是播种行距要保证在55~70cm且直线行走,以满足后期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时的要求。播种和施肥时,排肥开沟器要使施肥距种子侧面下方3~5cm,保证

6、种肥之间有4~6cm的隔离层,不得有断条和漏播。若实施夏玉米免耕覆盖精播机械化技术时,要求前茬小麦秸秆粉碎后覆盖在地表,尽可能减少对土壤的翻动而直接播种,以维持和保养地力、墒情。4.2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播种主要采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果穗,秸秆用机械粉碎施用。同时补氮,旋耕2遍,耙压,播种,苗带镇压,或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果穗并粉碎秸秆,深耕旋耕1遍。同时补氮,用复式播种机播种,苗带镇压。玉米秸秆还田的小麦机播,关键要掌握以下技术要点:一是整地质量高,特别是细碎度和平整度,土壤墒情要足,遇到干旱要造墒,遇涝要排渍;二是播

7、后及时镇压。镇压要到位,做到适度、不漏。整地完成后,小麦机械直播应选择先进适用的播种机,加强对播种机手的培训;注意耕整质量,适时深耕细耙,耕深20cm,土壤上松下实,无明显坷垃,地面平整,墒平沟直,有条件的可进行土壤深松;土壤墒情要好,必要时要造墒播种;严把播种质量关,争取适期、适墒播种,深浅要一致,覆土要均匀,行距要求20~23cm,同幅行距偏差不应超过5mm。不漏播,不重播。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