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教师的点拨艺术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教师的点拨艺术

ID:25048285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8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教师的点拨艺术_第1页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教师的点拨艺术_第2页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教师的点拨艺术_第3页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教师的点拨艺术_第4页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教师的点拨艺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教师的点拨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教师的点拨艺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教师的点拨艺术    /王桂玲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虽然放手给学生探究的时间更充裕了,空间更广阔了,但教师的点拨作用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日益凸显。有人曾这样形象地比喻:“我们不能只凭性子硬牵着牛的鼻子走路,我们要学习那些有经验的老农,他们牵牛时,只到拐弯的地方才抖动一下缰绳。”那在教学中,何为“拐弯”之处,何谓“抖缰”之举,何来“点睛”之笔?    一、在“拐点”——学生认识的偏差处点拨    当学生的理解出现了知识或价值观方面的偏差甚至错误时,教师应及时寻找其根源,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给学生以有效的价

2、值引领,使学生有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顿悟感,体验到生命的勃发和律动。    一位教师在执教“为正义高歌”一节时,当学生认识到了“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就是非正义行为”后,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提问:“老师,违背你制定的规则一定是非正义行为吗?”一语既出,满座皆惊,大家也被这一提问引入了思考。可是,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不一定”,然后又继续讲她的课。显然,此时学生对“规则”的理解有点跑偏,而这恰恰是课堂生成的一个好机会。教师如果适时点拨:“我个人可以制定规则吗?规则一般是在什么范围内制定的?”通过纠偏性的问题,巧妙地给学生以引领,使学生在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

3、后,逐步明确:规则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所以违背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就是非正义行为,而个人制定的只能叫要求,却不是规则。    这样一来,学生的体验得到了尊重,生命的张力得以显现,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又让学生勇于直面自己理解中的偏差,使原来的想法不攻自破,对问题的认识逐渐清晰、明朗、透彻。(教学论文 ..)此时教师的角色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因为学生动起来了,绝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做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

4、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二、在“节点”——情感冲突的关键处点拨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被激活、重组、刷新的过程。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模糊、碰撞、冲突时,教师的点拨犹如清风徐来,令人茅塞顿开、神清气爽,生命无限增值和成长。    在探究“科技创新的必要性”时,为了给学生提供主动获取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机会,我设置了一个辩论活动:就如何改变我国目前科技落后的局面,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主要靠引进;另一种认为主要靠创新,你赞成哪一种?说说自己的理由。赞成引进

5、的小组列举了非常有说服力的事例:二战后的日本,从引进技术人手,并在应用中吸收、提高和创新,仅用了15-2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欧美主要发达国家50年所经历的过程。赞成创新的小组也有理有据,说得头头是道:“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在短短几年间,掌握了9项核心技术、取得了26项自主创新成果,实现了对国外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中国铁路人用4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30年的路程。另外,“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等等,已经成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一面新旗帜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妥协,却又无法说服彼此。此时,我开始引导:“引进模仿进而自

6、主创新确实是经济腾飞的重要途径(如日本和韩国),但如果仅仅满足于技术引进的短平快,拼资源、拼劳力(如南美一些国家),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学生自然联想到经济徘徊不前,社会动荡不安的事实。教师进一步启发诱导:“这一国际经验给我们怎样的警示?”从学生若有所思、心领神会的神情中,我仿佛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琴弦在颤动,由混乱到有序,由浅显到深邃,“关键是创新”如同一个新的生命体诞生在学生的头脑中、镌刻在学生的意识里。此刻,他们真切体会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三、在“难点”——理解问题的困难处点拨    对教学而言,攻克了难点犹如搬掉了学生

7、前进途中的绊脚石,让学生有种弃暗投明、拨云见日的通透感,生命的活力尽情彰显。    在学习“时代的选择”一课时,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为了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我引用了“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20年内为我国粮食增产3500多亿公斤”的实例,让学生猜测:“每年增产的粮食能养活多少个文登市?”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随即展开想象的双翼,起初推测出来的数字与实际相差甚远,但在教师的引导下越来越近,此时,教师顺势将“100个”这一数字呈现出来,在学生的感叹声中接着追问“为什么杂交水稻会使粮食增产这么多?”经过了思维激荡

8、,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自然而然联想到了科技含量高的原因,于是,“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