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045217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6
《“主问”教学法探索实验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主问”教学法探索实验研究论文摘要“主问”教学法,就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时如果提出了问题,他就真正进入了学习过程。否则,其学习可能是肤浅的,其探究也不可能深入。教师具有探究的意识和探究的能力,在教摘要“主问”教学法,就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时如果提出了问题,他就真正进入了学习过程。否则,其学习可能是肤浅的,其探究也不可能深入。教师具有探究的意识和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就能感染并引领学生去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果教师本身就缺乏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就不能得到落实。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主问”教学法;探究性学习一、从现实中反思一次期末大考,语文试
2、卷上有这样一道填空题:________南山。答案是“幽幽南山”。有学生填上了“寿比南山”,改试卷时我觉得答案是正确的。可是一些老师坚持要按“参考答案”给分,我坚持己见,最后征求领导同意才获得“双赢”。事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们照答案改试卷,倘若那些答了“寿比南山”的同学拿着试卷来问我们:“这道题我错在哪里了?”我们该如何回答?难道说书上写的是“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见鲁迅《社戏》)所以你的回答不对。这样的解释是不是有些勉强呢?如果有较真的学生再找出某一本书来质问我们:“这书上不是也有‘寿比南山’吗?”对此,我们又如何回答?显然,如果我们按“幽幽南山”式的评价,其结果无非是向学生灌输了这样的理念
3、:死板,教条,不讲理。目前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听任老师的解释,甚至忍受老师的无理,但就是不肯在真理面前表现出大胆的追求,这也就使学生渐渐失去了“批判”的意识和能力。这可能是一种危险的教育。由此促成我后来对“主问”教学法的研究。十二年前,当我想出“主问”教学法这个名字的时候,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它的内涵,直到后来,我有幸接触了顾明远教授,得到了他的关心和支持,受到他的启迪,我才开始真正地思考这个问题。后来,“主问”教学法课题获得立项,许多教师参与其中,并得到了各方的支持。课题组的老师非常关注学生的提问,每节课上都要留出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有的老师布置预习时,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写在一张卡
4、片上,并要求学生在课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几年下来,教师积累的问题卡片就有几箱。有的老师备课重视问题引领,教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问题预案”,并在市区教案评比中获奖。有的老师任教时间短,不是课题组成员,但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积极尝试“主问”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有位青年教师说:“学生的问题和思考,逼着你进步,不敢懈怠。”但我们也遇到些另类现象。在我们教师中间,总有一些人看不起学生的思考,以为他们的思维还很肤浅,阅历不多,不会有新的见解。甚至认为让学生发问会影响教学。在这些人看来,学生的提问充其量是提供了一点反馈信息而已,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但我认为,关注学生的提
5、问,不仅仅是教学反馈的需要,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2001年,我在教《桃花源记》时,一位同学对课文中的“外人”提出疑问,她说,课文里的“外人”好像指的不是同样的人。她的话启发了我,经过仔细研究,我写下了《桃花源里说“外人”》的一篇杂感,随后寄给了《语文学习》杂志,但没见刊用。时隔半年多,在《语文学习园地》杂志上我偶然看到了黑龙江的一位老师发表了和我同样题目同样内容的文章。不久又在《文史知识》(2002年第8期)上看到了钟伦守先生的《桃花源里的“外人”》,其后,还看到王峥和涂宗涛先生的争鸣文章(《文史知识》2002年第11期)。可见学生的问题和思考并不肤浅。二、关注问题引领探究“主问”教
6、学法,倡导学生提问。学生常常会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就促使教师必须先有问题意识,并且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我在教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苏教版)时,有学生下课后问我:“‘高智商的野蛮人’是怎样的一种人?”我查阅教参,似乎也不十分明确,心想仅仅是“重理轻文”就够了吗?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无法“解人之惑”。经过认真思考,虚心求教,集体研究,我们教研组老师达成共识,向学生作了这样的解释:“高智商的野蛮人”是指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甚至有所成就,但因缺少文学熏陶而情感匮乏、性情丑陋的一些人。虽然解释未必准确,但这总比让学生简单地理解成“重理轻文”要好些。由于我们倡导问题意识,在备课时关注问题,
7、同样也发现了教材中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清代人沈复的《幼时记趣》(苏教版)中“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句,“拔山”,教材注为“搬开土山。拔,移,搬开。”其实,“拔”还有超出、超越的意思,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势拔五岳掩赤城”和成语“出类拔萃”中的“拔”都是此意。“拔山倒树而来”的“拔”可以作跨越讲。或者“拔”同“跋”,“拔山”,翻山,成语有“跋山涉水”可以佐证。在“主问”教学法的实验中,令我感触颇深的是教郦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