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027337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7
《引导学生有效提问的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引导学生有效提问的策略江苏常熟市塔前小学(215500) 朱 燕小学语文课堂几乎被提问所充斥着,但是这许多的问题其实有相当部分是低级、无用的。那么,如何改变课堂中的这种现象,让课堂中的提问变得有效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紧扣目标,设计“大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手段,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启迪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在展开课堂教学之前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用一个能够提纲挈领的“大问题”来启动学生,引领学生去感悟整个文本,以求直奔主题。“大问题”是教师经过反复推敲、反复斟酌设计出来的,它放眼全体,能引领学生思维向更深处发展。在以“大
2、问题”为线索贯穿一整堂语文课的教学模式中,没有了教师一连串的发问,教师讲课的时间缩短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多了,课堂交给了学生用来说、写、思考等,学生学习的劲头足了,学习效率也更高了。这样的“大问题”是实实在在的关键问题,它把学生领进课文,点燃了学生深刻思考的火花,引导学生学会了从大方向上去把握文本的关键。比如,薛法根在《心田上的百合花》这一课的“大问题”处理上就比较得当。他以“大问题”——“这是一株什么样的百合花”进入文本,以此来突破整个文本的教学。他还用同样的方法处理《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这一“大问题”整体推进教学
3、,思路明了。设计好了“大问题”也并不是说整个课堂就只有一个问题,而是在这个“大问题”下面,还有着一连串的与此有关的“小问题”。这些“小问题”也是需要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以便帮助学生在理解中或者理解后思维逐步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理解走向思考,从感悟走向应用。二、放眼大局,找准“切入点”“大问题”能不能设计好,需要教师具备纵观全文的大局观,摸准文本的切入点。只有这样方能攻破重难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教学成效。比如,我们一线教师就经常把课题作为切入点,“一针见血”地读出题目背后创的感情和思想,从而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如苏教版第十一册《詹天佑》
4、一文,教师可以围绕全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设计“大问题”:你从哪些事情中读出了詹天佑工程师的“爱国”和“杰出”?教师可指导学生先在文本中寻出依据,并在相应的文本旁边写下感悟,之后再与学习伙伴交流。教师也可以选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思维的空白处来切入。“留白”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故意留下的给读者想象的部分。孙双金老师教《二泉映月》时,发现对于“卖艺度日”这个词,学生的感受还不够深刻,只有当学生身临其境的时候,他们才能体会到民间艺人阿炳的内心世界。因此孙老师紧扣这个词,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阿炳是如何度日的呢?他选择了相关的问题情境
5、,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场景进行想象。孙老师事先设计了三个场景:天寒地冻的冬天,双眼失明的阿炳如何卖艺?骄阳似火的夏天,阿炳如何卖艺?有一天,阿炳发了高烧,浑身颤抖,他怎样卖艺?这三个场景是对文本中“卖艺度日”的补充,再加上学生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和丰富的想象,学生的语言呈现出了阿炳生活的无奈和艰难,对阿炳的同情也越发浓溢。问题的切入有很多方式:修辞切入法,理清脉络法,指导方法法,细节描写法,小中见大法等。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应从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兼顾文本本身的写作特点,使学生从理解文本内容走向学习写法。这样才能让课堂
6、高效起来。三、学会比较,进行“阶梯问”有时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很好地理解或者完全理解偏了,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大问题”换种表达方法,或者适当降低难度来辅助学生阅读。比较常见的是“比较式”提问。运用比较提问法,能启发学生学会辨析、探究,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深刻。比较提问法可以是比较字词能否替换、能否加减段落、能否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比较不同课题,比较创和读者的不同视角等。苏教版第五册《北大荒的秋天》中几乎每段都使用了“围绕中心句式的总分构段方式”,这是苏教版教材中第一篇使用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的文章,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种构段方式的重要性。教学中
7、,可以将其与《拉萨的天空》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学会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并在不同知识的迁移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段落的全面认识。四、榜样带动,促进“主动问”当然,我们注重问题的质量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多问几次怎么样,因为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师潜移默化地熏陶下,学生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后,教师应多鼓励,以激发其余学生也学着去发现问题,去提出更关键的问题。也许,学生并不能一下子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水平,每个学生问出来的问题也不一定都能问在“点子”上,学生总要经历一段从“不会问”到“会问”到
8、“善问”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用耐心、热心、宽容心、恒心去接纳学生,教会学生,以期待学生提出“真问题”、好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最初,教师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