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以问题促学用语言深入实施

谈以问题促学用语言深入实施

ID:25017876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7

谈以问题促学用语言深入实施_第1页
谈以问题促学用语言深入实施_第2页
谈以问题促学用语言深入实施_第3页
谈以问题促学用语言深入实施_第4页
谈以问题促学用语言深入实施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以问题促学用语言深入实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以问题促学用语言深入实施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三堡实验小学(221112) 张晓露[摘 要]教学改革要求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扎实地学语言、用语言。教师精心提炼问题,以有效的提问引领学生拓展思维,就能够促进学用语言的更深入实施。[关键词]问题 提炼 学用语言[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 1007-9068(2015)07-055学用语言,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可是,如何在教学中有力地促进学生学语言、用语言呢?提问无疑是促进教学深入的导火线,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引擎。一、问题扫描1.问题太大,学生思考无方向执教《厄运打不

2、垮的信念》这篇课文,很多教师都能够发现数字描写是文本的一个突出的写作特点,于是课上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学习体会。有的教师这样设问:默读这一自然段,标画出带有数字的语句,联系前后文读一读,用心体会,看能不能读出数字背后的意思。有的教师这样提问:数字是会说话的,这些数字告诉你什么信息?还有的教师在本课的拓展训练中这样设计:如果让你也用数字来说明,你准备写什么?上述问题都太大、太模糊,学生不知该向哪个方向思考。课文中第一自然段的数字有:“20多年”“6次修改”“50多岁”“500多万字”等。这样抽象的数字不具体化,数字背后包含的心血学生就很难真切体会

3、到。2.问题太白,学生思考无兴趣《夕阳真美》第二自然段课文:“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有教师这样提问:天空变美了,还有什么变美了?学生说:西山。教师又问:“什么样的西山?学生答:“连绵起伏的西山。”这些问题就是课文内容的转换,没有思维含量,学生回答时不需要通过大脑的思考,照本宣科即可。这样的问题就不可能激起学生探究挑战的欲望,学生也难以透过语言文字表面,走向语言文字背后。3.问题模糊,学生思考无目标《水乡歌》第一自然段课文: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处

4、处绿水荡清波。许多教师提的问题是:“这一节中哪个字出现得多?”学生答:“多;水;河……”当学生还继续猜时,教师着急了:“浓缩一点。”由于问题模糊,指向不明,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其实,答案是学生一读便知的。二、提炼问题:促进学用语言的关键由于问题的设计过于随意,没有经过教师的精心推敲和提炼,所以,教学没有触及语文学习的本质问题——语言的学与用,因而导致阅读教学的低效乃至无效。那么,优质的问题如何提炼呢?1.抽丝剥茧,精心设计主问题所谓主问题就是教学中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主问题的设计一般可以从以下维度去思考。(1)紧扣文本题目设问课题是文章的

5、眼睛,甚至是文章的灵魂。它往往折射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因此,把课题作为“主问题”的把手,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妙趣横生,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探索的欲望。如《哪吒闹海》一文可以聚焦题眼“闹”字设计问题:为什么要闹海?怎样闹海的?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这些问题直抵课文中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便于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同时,又指向了文本是如何塑造哪吒这一形象的。(2)围绕课文主旨设问课文的主旨就是课文要表现的意图。在小学的课文中多出现在课文的首尾,一般为文本的中心句。它同样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

6、“窗口”。教师抓住中心词句来提炼主线,构架教学流程,设计主问题,必能使“文”与“道”融为一体。如教学《詹天佑》,我们不妨以“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来设计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课文从哪几件事来表现他的杰出的?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3)围绕语用设计问题课文仅仅是个例子。课文是规范的学生习作的范本,教师可以把课文作为材料,用教材教学生学语文。比如,《广玉兰》一文描写了广玉兰的纯洁与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广玉兰》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哪些描写“花”的方法呢?学生通过自读感悟

7、,圈圈画画,感悟了语言的魅力,体会了的写作妙法。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变成了得言、得意、得法的过程。2.层层递进,有效生成问题群在教学过程中,主问题的设计应简明概括。但是为了在教学中不断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还要预设好一组层层递进的问题群。(1)横向拓展型在教学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其中某个问题的理解能从原有的知识框架中跳出来,在时空上做拓展性的延伸。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围绕着司马迁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等问题,通过补充资料,促使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再横向拓展抛出问题:“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人物?”学生通过想象延伸出新

8、的信息,像谈迁、诺贝尔等。这样,通过思维的延伸,学生将不同的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更深刻、更实际地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2)深入探究型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