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012084
大小:53.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7
《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堂真正动起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堂真正动起来刘海湖北省房县姚坪乡中心小学442119开放、创新是课改的灵魂,由知识木位向学生发展木位转移是课改的一个亮点,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然而,传统的单纯接受式、封闭、枯燥的学习氛围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说过:“语文课上真正意义地动起来,主要是指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地动起来呢?我做了一些尝试: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动”我在上《找春天》一课时,
2、在课前就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挂上春天景色的挂图,讲台上插了五颜六色的鲜花,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柳条,给学生营造了置身于春天的情境。上课时,乂播放了儿歌《春天在哪里》,还投影了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快被激发起来。学牛.入情入境,就能用心灵感受到春天的美丽。教师要为学牛.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就要丢掉所谓的“师道尊严”,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服务者、指导者;要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往前走;给孩子一段时间,让他们
3、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进知识,不再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是深入到学生当中同他们一起讨论、交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学习、参与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真正地“主”起来、“动”起来,让知识成为学生思考的果实。二、精心组织,使学生善于“动”“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像一支动人的曲子,有前奏,有铺垫,有高潮,还有余音袅袅的尾声。”科学把握四十五
4、分钟,合理组织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学生有效学的前提条件。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课前的自主学习、尝试练习,课堂上的展示,到课后的总结,都要放手让学生参与,使学生感到是自己的课堂,从而真正动起来。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发动学生,让不同的学生拉动起不同层次的、立体的课堂,使其在动态、开放、多元的民主环境中探究学>J,增长能力,提高素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不设禁区,不仅心理不设禁区,讲台、座位也不能设禁区。课堂上,老师要允许学生自由寻找学习伙伴,要鼓励学生走
5、上讲台,做老师的助手。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放手让学生尝试学习。课前,教师帮助学生列出自学提纲,精心设计思考题和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思考、分析和练习去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同时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从而就形成了主动解决问题的内驱动力。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会B标明确,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思考重点和难点问题上,学习态度积极了,主动精神加强了,学习兴趣自然浓厚了。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没冇一个学生不想得到老师的赏识、不想在课堂上表现自己。教师应积极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把课堂变成展示学习成果、展示个
6、性的平台,从而把学生放到这个平台上演主角。教师通过大胆的“放”,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就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三、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动”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会学”,学习的本质是学会学习,自学能力是学生积极参与学d的必要条件。语文课堂教学过程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好“桥”、备好“船”。语文知识看似繁杂,其实也是奋规律可循的,学生一旦有了学4套路,将终身受益。如教学《邮票齿孔的故事》一课时,我着重教给学生抓重点词语提问的方法,让学生逐步
7、学会提问。学生学会了提问,也就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除了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还要激发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兴趣。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眼晴,使他们会观察;解放儿童的吋空,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之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倘若我们能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坚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模式,还语文课堂教学以“真实、扎实、朴实
8、”,那么我们听到的将是琅琅的读书声,看到的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喜人景象,感受到的将是绿满课堂的旺盛的生命活力。相反,教师唯我独尊,搞师道尊严,采用高压手段,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把学生当成盛装知识的容器,即把人“物化”,往往会造成教育的失败。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都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当代学生有别于过去孤陋寡闻的一代,他们对新生事物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