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伤寒论》中四气五味及特殊药对

阐释《伤寒论》中四气五味及特殊药对

ID:25002285

大小:5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7

阐释《伤寒论》中四气五味及特殊药对_第1页
阐释《伤寒论》中四气五味及特殊药对_第2页
阐释《伤寒论》中四气五味及特殊药对_第3页
阐释《伤寒论》中四气五味及特殊药对_第4页
阐释《伤寒论》中四气五味及特殊药对_第5页
资源描述:

《阐释《伤寒论》中四气五味及特殊药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阐释《伤寒论》中四气五味及特殊药对阐释《伤寒论》中四气五味及特殊药对导读:、平而偏涼、平而偏温等。  1.1寒凉配对  如竹叶石膏汤中之石膏配竹叶,石膏辛甘大寒,主清气分之热,尤宜清透阳明邪热。竹叶甘淡寒,清心除烦力胜。两药配对,具有清热而不伤阴,下火而不伤胃的特点。清热而势不猛,除烦力佳。又如白虎汤,该方主治气分实热证。方中石膏、知母两寒药伍用,其中知母甘、苦而寒,质润多液,即升又降[摘要]药对在张仲景组方中比比皆是,除七情所总结的用药规律外,两药合用,能产生与原有药物均不相同的功效,本文针对《伤寒论》中四气五味药对及特殊药对的组成方式,综合文献分析归纳后举例论述,目的

2、在于提高对伤寒论中药对配伍的认识与加强理解。  [关键词]伤寒论;四气五味;药对  []C[]1673-7210(2009)05(a)-111-02    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药物配伍的研究,除七情所总结的用药规律外,两药合用,能产生与原有药物均不相同的功效,如桂枝配芍药以调和营卫,解肌发表;柴胡配黄芩以和解少阳,消退寒热;枳实配白术以寓消于补,消补兼施等,都是前人配伍用药的经验总结。这些药对往往又构成许多复方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深入研究药对配伍用药经验,不仅对提高药效,扩大药物应用范围,降低毒副作用,适应复杂病情,同时对开展复方研究,剖析它的主体结构,掌握遣药组方规律也是

3、十分必要的。近年来,随着中药复方药效研究的深入发展,经方配伍规律的实验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伤寒杂病论》开药对配伍使用之先河,运用了大量行之有效的药对,据统计达147对之多;另外,张仲景以两味药组方达40余首,集中体现了药专力宏的特色,为后人研究药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张仲景组方精简,配伍严密,疗效显著,且组方不拘一格,随证处施,不偏于一家之见,可为后世法[2]。药对在张仲景组方中比比皆是,今针对《伤寒论》中四气五味药对及特殊药对的组成方式,综合文献分析归纳后略举如下:  1以四气为主组成的药对  四气是指药物的属性,即中药的寒、凉、温、热。寒热是两极端,温次于热,凉

4、次于寒。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根据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药对组成也必定要涉及所取两药的阴阳寒热属性。基本上可分为寒凉配对、温热配对及寒热配对。寒凉配对、温热配对属于相须配对可以明显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寒热配对属于相反配对。寒、凉、温、热、平,是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在具体表述时,除上述五种外,又常按四气程度的不同进一步区分,标以大寒、大热、微温、微寒、平而偏涼、平而偏温等。  1.1寒凉配对  如竹叶石膏汤中之石膏配竹叶,石膏辛甘大寒,主清气分之热,尤宜清透阳明邪热。竹叶甘淡寒,清心除烦力胜。两药配对,具有清热而不伤阴,下火而不伤胃的特点

5、。清热而势不猛,除烦力佳。又如白虎汤,该方主治气分实热证。方中石膏、知母两寒药伍用,其中知母甘、苦而寒,质润多液,即升又降,上能清肺热,中能清胃火,下能泻相火;生石膏甘、辛而淡,体重而降,气浮又升,其性大寒,善清肺胃之热。二药合用,使其清泄肺、胃实热之力增强[3]。  1.2温热配对  如桂枝附子汤中之桂枝配附子,桂枝味辛气温,具有走经络、通血眿,散寒邪之功;附子辛温大热,散阴寒、搜风除湿。两药配对,可增强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作用,常作为温阳通脉的基础药对。再如四逆汤,此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主治少阴阴盛阳衰或亡阳厥逆证。方用附子、干姜两大热药配用,附子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

6、第一要药,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生用能迅达内外而温阳逐寒;干姜能走能守,主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并助附子伸发阳气,合用则脾肾双温,回阳救逆之力更强[3]。  1.3寒热配对  即两种药性截然相反药物的配对。两种对药相配合,一寒一热,寒热并用,达到兼顾治疗寒热病证的功效。寒热对药是根据阴阳对立关系和阴阳对立病机理论提出的,一般适用于寒热错杂病变,或为反佐之用[4]。如附子泻心汤中的大黄与附子。大黄能入血分,苦寒攻逐积滞,取其泻下荡涤之性,用以破结之能;附子入气分,辛热温里可扶阳,取其辛热之本性,用以散寒之功力,而凝结之阴邪,两药寒热并见,热寒相冲,阴阳相衡和,取其温下相和之性

7、,使寒实积滞便秘自愈[5]。又如半夏泻心汤中用半夏、干姜辛开寒结、温胃止呕以和阴;黄芩、黄连苦降热结,清肠止痢以和阳。诸药合用,辛苦并用以顺其升降,温清并用以解其寒热,升降复则清浊攸分,寒热相济则阴阳调和,以治胃寒肠热之证[6]。  2以五味为主组成的药对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之一,药物的味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确定的,后来逐渐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策略[7]。在《伤寒论》以气味配伍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