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954894
大小:62.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7
《按摩治疗跖腱膜劳损浅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按摩治疗跖腱膜劳损浅论王焕其(石家庄盲人协会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跖腱膜有保护足底肌肉、肌腱、协助活动和保护足底关节的作用,同时它又是足底某些内在肌的起点。跖腱膜劳损又称跖筋膜劳损,祖岡医学认为,肾气亏虚是发生木病的内在因素,外伤、劳损或寒湿入侵经络则是其外因。笔者运用一套自己编排的按摩方法为40例跖腱膜劳损的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关键词:跖腱膜劳损;按摩方法;《灵枢-经脉第十》【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3-0276-01跖腱膜劳损又称跖筋膜劳损,跖腱膜为足底的深筋膜,位于足底部,其中央部份坚强,内外侧部份薄弱。跖
2、腱膜在后方附着于跟骨结节,向前分为五条,分别附着于各跖趾关节囊与屈肌腱鞘。跖腱膜作为足弓弓弦,有支持足弓的作用。跖腱膜又有保护足底肌肉、肌腱,协助活动和保护足底关节的作用,同时它又是足底某些内在肌的起点。祖国医学认为,肾气亏虚是发生木病的内在因素,外伤、劳损或寒湿入侵经络则是其外因。如U常挑担,负重行走或长途跋涉,局部挫伤等均可引起跖腱膜劳损。此外,跟骨结节退变、骨刺形成,亦可导致纤维脂肪垫炎、跟下滑囊炎,引起典型的足跟痛。笔者于2009年8月至2014年4月期间运用一套自己编排的按摩方法为40例跖腱膜劳损的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诊断木病主要症状是足跟下或足心部
3、疼痛,足底紧张感,不能久行、久立,每遇劳累、寒湿痛剧,休息或得热后则舒适。检查时,跟骨结节前缘压痛明显,牵拉患足跖筋膜时可使疼痛加重,并可触及足底紧张感。X线检查,可显示跟骨骨刺。疼痛的程度与骨刺的大小不一定成正比。根据本病的症状、体征,即可明确诊断。治疗方法以左侧为例,分三个体位进行操作1、患者俯卧位,医者左腿单腿站立,石腿曲膝跪于床面上,将患者的左腿足踝部放于自己石人腿腿面上。先用掌揉法由上而下揉小腿数便,然后双手由上而下拿小腿后侧肌肉数便,继而拇指点按委中、承山穴各半分钟左右。随后医者用右手掌推患足足底五便,然后医者用右肘由足跟前缘向足尖方向揉足底数便,一边揉一边嘱患者用心体
4、验并说出揉到哪个点吋最痛(中医学将寻找出的压痛点称为“阿是穴”),当确认好最痛点后,在该点施以肘按法约半分钟,同吋嘱患者活动足趾。通常跖腱膜劳损这种疾病不只存在一个压痛点,在这种情况下,可按先主要后次要的顺序,按完主痛点后再依次按压次痛点和第三痛点。每次治疗选取的阿是穴一般不超过三个。继之,掌檫足底以透热为度。2、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下。医者站于患者后面。拇指点按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穴各1分钟左右。3、患者仰卧位。医者站于患者左侧。医者右手握住患侧小腿下段的前面,左手拇食指逐个牵拉患足五个足趾,有吋可听到关节响声,手法结束。一般隔曰按摩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一般资料本组40例跖腱膜劳
5、损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最大者61岁,最小者17岁,病程最长者九个月,最短者20天;治疗次数最多者12次,最少者3次。疗效标准a、痊愈:活动和休息时患处均无疼痛感;b、显效:休息吋无痛,久行或遇冷吋略有不适感;c、好转:久行、遇冷和休息时,患处的疼痛感均较治疗前有所减轻;d、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治疗结果:痊愈21例,占52.5%;显效11例,占27.5%;好转4例,占10%;无效4例,占10%,总冇效率达90%。病例王某男44岁某搬家公司工人2010年6月来诊。主诉:右足掌心胀痛两个月。两个多月前其工作量明显加大,每天负重行走很长吋间,这样的情况持续了20多天,其后就出
6、现了足掌痛的症状,走路吋间稍长症状就会加重。触诊检查:其左足跟骨结节前缘及足掌心压痛明显,牵拉患足跖腱膜吋使疼痛加重,并触及足底紧张感。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诊断:右足跖腱膜劳损。治疗:按上述按摩方法为其治疗,并嘱其一个月内不可走路太多,隔日按摩一次,八次痊愈,1年后随访未复发。讨论1、《灵枢-经脉第十》记载:足少阴肾经的循行“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记载足太阳膀胱经“下合胭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记载足太阴脾经“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
7、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可见肾经、脾经与膀胱经分别经过足心足底内侧缘和足底外侧缘,“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因此笔者选用肾经的太溪,脾经的阴陵泉、三阴交,膀胱经的委中、承山来治疗本病。2、对于伤筋来说,患处最敏感的痛点往往是疾病的病位所在或是该疾病中一系列矛盾中的核心矛盾,找到了这个痛点也就找到了治疗该病的切入点,正如孙思邈在《被急千金要方》中所说的:“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