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体制内”缘何重受追捧

就业“体制内”缘何重受追捧

ID:24901590

大小:80.1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16

就业“体制内”缘何重受追捧_第1页
就业“体制内”缘何重受追捧_第2页
就业“体制内”缘何重受追捧_第3页
就业“体制内”缘何重受追捧_第4页
就业“体制内”缘何重受追捧_第5页
资源描述:

《就业“体制内”缘何重受追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就业“体制内”缘何重受追捧居民幸福感调查显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稳定、高福利、有保障、安全感,这些眼下倍显金贵的收益,正在指引一代中国年轻人向体制内大量回流。2011年国考报名者再次刷新三项记录:人数逾140万,继2009年以来第三次超过百万;年龄最大的考生为35岁,这是报考年龄的上限;考录比扩大至87.5:1,竞争最激烈的前6个职位,比例则达到空前的3000:1以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在挤进“公家的单位”。与公务员职位同样受到热捧的还有央企及大型国企工作岗位。2008年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的一份调研数

2、据就显示,想进国企的毕业生由2007年的14.6%增至19.2%,想进外企的则由50.2%降为42.4%2011年,5名南开大学学生在经济学家周立群指导下对天津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意向进行了调查,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名列前三。20年前,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体制外的空间充满活力与机会,大批年轻人纷纷走出“体制”,进入外企或下海淘金;20年后,这支悄然转向的隐形指挥棒幵始朝反方向指引一一年轻人,到“体制内”去!立志进入“体制内”的硕士清华本科,人大硕士,现供职于北京某金融机构下属企业一一生于1981年的李鸿君显然属于大有可为的青年精英,尽管他并不这么认为。在连续4年参

3、加国考落榜后,李鸿君总结自己人生前30年最大的败笔是,2004年本科毕业时没参加国考。念中学时就精读过《史记》与《毛泽东选集》的他从小立志从政,高考填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清华大学某工科专业。这一步在他进入仕途的人生规划之中:上北京顶尖名校,先读工科,再读文科,然后凭完美的教育背景考人公务员序列。2004年毕业前夕,李鸿君在自习教室准备研究生考试时,发现周围已有不少同学在看国考复习资料。权衡再三,李鸿君相信还是得放长眼光,“完美履历”更为重要。3年后硕士毕业时,李鸿君才发现自己失算了,“国考己经疯了”。2007年国考,报名人数达60万,比2004年翻了近5倍。当

4、年,全国有近500万大学生毕业,这意味着约每10个毕业生就有一位参加了国考。整个毕业班__尤其是文科专业__同学几乎全体出动参加国考成为常态。围绕国考的经济链已然成型。全国各大高校校园里,各类国考培训的广告铺天盖地,就连以出国留学考试培训闻名的新东方,也在2006年创立了公务员考试培训中心。业内人士估算,2009年公务员考试培训市场产值高达104L元。广东省的国考考场分别设于广州、东莞、佛山三地。一些市场嗅觉灵敏的旅行社量身定制了国考线路,为考生提供往返巴士、住宿与餐饮一条龙服务。据同程网酒店项目负责人介绍,国考当日,考点所在城市订单上浮50%左右。这实在是中国当

5、下的一大奇观,越来越多人对“国字开头的产品避之不及,却同时又一窝蜂地对带“国”字的单位趋之若鹜。2010年北京大学毕业生曹亮同时拿到两份录取通知,一份来自英国某大学的PHD入学通知书,一份来自南方电网。父母与女友家人一边倒地认为他该选择南方电网。理由充足得让他难以辩驳:这么难进的国企别人挤破头都挤不进,等你念完书回来,还能找到那么好的工作吗?如果找不到,念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这越来越成为毕业生择业时毋庸置疑的标准答案。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清华一位2005届的毕业生在拿到中宣部的最终录取通知书前,就断然拒绝了香港大学的PHD全奖录取通知;人大一位

6、2010届的毕业生在家人及同学的强烈建议下,放弃普华永道,进入某中直机关做公务员……李鸿君至今对当初“选错了答案”后悔不已,在一次饭局上,他对领导酒后吐真言:“我来这里就是为了混日子,准备国考,去做公务员的。”颂导对他的表态相当赞同,拍拍他肩膀说:“好好考!”“你相信这是真的吗?”李鸿君回忆这一幕时说,“现在全社会都认为这才是有进取心的表现。”“体制内"单位成最佳雇主2001年赵鑫杰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时,一声不吭去了某中直机关报到。在当时,这个工作显得平淡无比,起薪不过千元。虽说迟早能以远低于市场价的钱买到一套房子,可那时北京的商品房价格也就4000元左右,这一福

7、利还没太大吸引力。那是国考开启网上报名的前一年。当时中直机关、国家部委、省市政府机构的招聘方式,还只是到几所知名高校请院系老师推荐学生,然后与被推荐者约见面谈;或是到高校组织专场招聘。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1997届本科毕业生陶亮印象中,当时最优秀的同学都不大愿意去政府机关。1994年至2000年间,全国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员才不过4万余人。国企的竞争力也不大。1997年,约2/3国企还陷于亏损,同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基提出国企“三年脱困”的目标。外企、私企等高收入行业仍是高校毕业生的首选。但国企“脱贫”的速度超出几乎所有人想象。2000年,陶亮北大硕士研宄生毕

8、业,国企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