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97126
大小:60.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7
《巧用课题提高课堂效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巧用课题提高课堂效率陈纯芳深圳市龙闵区爱联小学518000摘要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成功的课题教学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提高课堂效率。关键词课题导入方法题眼兴趣课题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窥视课文内容的窗U。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文章的内容、思路、脉络和中心往往可以从文章题目看出来。一篇课文的开讲,首当其冲的是课题的教学。“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有效的课题教学,能集中
2、学生的注意力,酝酿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下面就如何利用课题,提高课堂效率,我从课题的导入、“题眼”的点拔二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及体会。一、课题导入导入是一堂课的序幕,一个有趣、引人入胜、富有创意、独具匠心的导入无疑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有着重要作用。(一)音乐激趣,导入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充实心灵生活的极其重要的动力。开课前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创设出情意浓浓的教学氛围,拨动学生的心弦,为课文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如教学《卡罗纳》
3、时,先播放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听到熟悉的旋律,学生不由得小声跟着音乐唱。然后,以歌曲与木课的井同之处一一“爱”,作为引起下文的话题,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又如教学《桂花雨》,上课伊始,播放《童年》歌曲:“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用优美动听的歌曲把学生轻松、自然地带入那迷人的童年情境中,接着诱发
4、学生畅谈童年趣事,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二)故事引趣,导入课题提到听故事,每个学生都会很感兴趣的。在讲课前,花短短的几分钟吋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相关主题的故事,为课文的学4巧做铺设,营造氛围,自然而然地揭示课题,容易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如教《尊严》吋,我给学生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然后提问:“你觉得故事的主人公生活得怎么样?能用一词来概括吗?”这样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诱发了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欲望,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期待,教授课文吋就易如反掌了。(三)轻松谈话,导入课题通过亲
5、切的谈话来导入新课,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入阅读的角色,自然而然就过渡到教学内容。如教学《牧场之国》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谈话:“荷兰以郁金香、风.午.、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荷兰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冋走进这优美、恬静的地方吧!”这样使学生迫切想了解荷兰,增加了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四)巧设悬念,导入课题课题教学中,有吋可采用“欲擒故纵”,巧设悬念,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意味,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多疑才能多思,多思才能使学生对
6、新知识引起注意。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吋,我故意把“游”写成“画”,让学生齐读课题后问:“你们发现课题有问题没有?”接着质疑:“鱼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在纸上呢?”这样导入,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带着心中的“疑惑”去学习课文,效果甚佳。(五)猜谜揭谜,导入课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迷制迷让学生动脑猜谜,教师揭谜,可产生“课伊始趣亦始”之效。如教学《落花生》吋,先让学生猜谜:“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学生猜出谜底是“花生”,再直接进入课题。谜语的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
7、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二、“题眼”的点拔题0是文章的眼晴,课题就是统率全文的灵魂。在课题中往往奋最为关键的词语,起到画龙点晴的传神作用,称之为“题眼”。在课题教学中扣紧“题眼”,可以使学生感知内容、理清脉络、领悟中心,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一)抓住“题眼”,感知内容例如教学《窃读记》时,抓住“窃”题眼入手,使学生快速感知课文。我是这样设计提问:(1)“窃”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①偷;②偷偷地;③谦指自己。“窃”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
8、)只听过“偷窃”“窃贼”,“窃读”是什么意思?(3)读书是一件光彩的事,作者为什么要“窃读”?这样一问,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也就比较清楚明了。(二)抓住“题眼”,理清脉络文章的条理、脉络可以从课题的眼暗中反映出来。如《草船借箭》以“借”为切入点,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用草船借箭?最后借到了吗?这样抓住题眼“借”字,一层一层地深入理解,使学生理清了课文脉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