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38726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6
《学院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院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初俊博 张 园 刘淑波 史新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导弹系,辽宁大连116018)【摘 要】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各大院校相继配备了信息化教学的相关设备,如何利用现有设施营造信息化人文环境和信息化教学氛围就成为学院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基于教学的两种不同模式分析了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特点,并针对信息化环境的软件建设进行了探讨。..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0 引言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文化背景,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
2、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化教学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于本科院校来说,现代化教学建设的本质就是推进教学的信息化,最终形成信息化教学形态和模式[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性的教学媒体,通过将知识表达多媒体化,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从教学模式来说,学院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主要可以分为课堂教学环境建设和网络课程建设,其中又可以分为以技术设备为主的硬件性建设和基于现有设备加以利用的软件性建设,如信息化人文环境、信息化教学氛围等都可以看作是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软件性建设。本文主要
3、讨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软件性建设。1 课堂信息话教学环境的建设课堂教学是学院传承知识的主要模式,课堂教学的效果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极大的影响。目前,课堂信息化教学的主流工具是多媒体技术,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的建设,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授课方式相结合,构建以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学内容专业化、教学过程信息化为特点的信息化教学模式[3]。由此可见,如何立足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是建设课堂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关键。在教学设计中,要全面分析教学要素,这其中包括了学习目标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4、等环节[4]。1.1 学习目标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是针对课程内容、性质以及应用、发展等全方位定性分析,是进行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的预备工作。学习目标分析基于培养方案分析课程在学生学历教育中的地位,明确课程的前修课程以及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本课程的应用情况;基于课程标准分析各章讲在课程中的地位,明确不同知识点在整个专业领域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在教学任务中的难度要求。1.2 教学对象分析由于课程内容、性质等综合因素,不同的课程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同时,当今社会信息变更日新月异,今天的新兴技术可能在几年甚至几个月中
5、就会得到广泛应用。因此,针对每一届学生,都应认真的分析其文化基础、学习能力、认知结构;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学习动机、意志和性格。目的是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与学习资源,设计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帮助与指导。1.3 教学资源设计在计算机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很容易的从互联网上找到海量的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程。但如何筛选这些资源使之为课程服务,就是教师需要花气力研究的问题。作为课堂信息技术主体的多媒体课件,并不是知识点与资源素材的堆积,而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思路的信息
6、化体现,应做到把握主线,突出主题,服务主旨——即课堂教学。1.4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指的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是指教员基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将经过筛选、整合、设计后的教学资源传授给特定教学对象的具体过程,是课堂信息化环境建设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的设计效果直接影响到课堂授课的质量。在课堂授课中授课教师是主导,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如何针对自身特质,利用信息化技术这一先进工具,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则是教师进行教学过程设计中应精心考虑的问题。2 网络课程建设网络课程指的是在课堂授课以
7、外,利用计算机网络构建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学习为辅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的网络支持环境[5]。网络课程与课堂授课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及共享性实现了将教、学从时间上和地点上分离。因此,网络课程与课堂授课的信息化环境建设显然不能一概而论。网络课程建设,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课程内容建设,题库系统的建设和答疑系统的建设。2.1 课程内容建设网络课程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
8、,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学生在发挥学习自主性的同时,由于缺少了45分钟的课时限制和教师的课堂组织,很容易陷入“太窄”或者“太宽”的误区里。“太窄”,学生仅关注了课程的基本内容,而忽略了网络课程的扩展功能,虽然掌握了课程的必备知识,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既没有对课程领域宽泛性的了解,又没有对教材中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讨,课程资源被极大的浪费;“太宽”,过于注重教材外的补充性资源,海量素材冲淡了学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