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32310
大小:10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6
《深化校企合作,共育“卓越技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深化校企合作,共育“卓越技师” 摘要: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实施“卓越技师”人才培养在我国工程教育中能发挥积极作用。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也是培育“卓越技师”的前提。坚持“一平台、多途径”,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培育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技师”。 关键词:校企合作;卓越技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 1.引言 教育部2009年提出、2010年多校试点、2011年全国高校全面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
2、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 目前,工程人才紧缺已是世界性难题,企业很多岗位空缺,却有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为缓解这一压力,我国本科院校已全面启动“卓越工程师”5计划。但高学历者不愿深入企业,低学历者却苦于没有过硬的技能证书。
3、在“卓越计划”全面实施的当下,高职院校定当责无旁贷,积极承担起工程人才的培育重担,实施高职院“卓越技师”人才培养。 2.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育“卓越技师” 作为“卓越计划”的有效补充,“卓越技师”是指高职院校培养的一批具有一定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并有获得技师职业资质或技师职称的潜力后备技师。在“卓越技师”的培养中,校企合作是关键,这一特点在高职院校也已实践多年,这为“卓越技师”的培养创造了可能性。 2.1校企深度合作,奠定“卓越技师”的培育基础 校企校合作是高职院办学的特色之一,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多年的实践中,高
4、职院大胆创新,构建了董事会制下的政校行企的校企合作机制,突破了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的貌合神离”,“学校一头热”的现象,打破了企业对学校的藐视。校企合作不仅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发展,而且实现了高职院“卓越技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坚持校企深度合作,坚持让学生在企业的生产现场学习、在真实的项目中学习,让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任务、自主管理工程项目、自主评价工程项目,培养出名副其实的“卓越技师”。 2.2深化工学结合,“学案导学”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工学结合育人是高职院的教学特色,其独特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理
5、论实践一体化的、可迁移的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头、心、手以及其他感官的全面发展。 “学案导学(做)”5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2],它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它是经基础教育工作者多年实践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高效教学法。通过实施学案导学(做),采用灵活性强的活页学案导学导做,彻底打破原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重构按设计员岗位任务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实用且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要求一致。 2.3校企共建实训室,保障“卓越技师”的技能培养 “校企共建”是“校企合
6、作”的深度体现,是校企双方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以培养“卓越技师”和实现企业经济利益为目标,以财力、人力、物力、技术等多种资源形式,共同参与建设学校各项硬件、软件设施的合作形式。 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在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场所方面投入颇大,但行业、企业的迅速发展使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一方面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科研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利用率却偏低。校企共建实训室,利用企业先进的设备培养“卓越技师”的操作技能,同时也为企业培养懂得驾驭新技术、操作新设备、开发新产品的人才[3]。 2.4共建双赢,“一平台、多途径”保证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关于校企合作,
7、国家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备的政策和机制给予保障,但是各高职院校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文件予以支持,这是校企合作中的“一平台” 在进行“多途径”校企合作共育“卓越技师”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①专业建设5 在进行专业建设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等方面与企业保持一致。通过到企业进行专业调研、与毕业生沟通交流、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形式与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以企业实际的工作岗位为本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使学校培养的学生适应企业的需求。 ②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 在开拓校企合作有效实施的途径和方式中,注重与企业合
8、作进行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高职院校的教育应该是动态的教育,跟随行业、市场、企业的变化进行适度的调整。课程、教材是实施教学过程中最直接的教具。根据行业、企业发展以及具体的工作岗位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