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27583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6
《浅谈初中实验教学的误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实验教学的误区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标的今天,实验与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的科学教师越来越注重实验教学。然而很多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仅仅走过场,为了实验而实验,没有实现实验教学的效果。下面笔者就这一个问题谈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一味追求实验探究的固定模式 在探究实验教学中,探究的过程一般有7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搜集证据,分析论证,交流合作,得出结论。我们教
2、师无论做什么探究实验都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地做下来。可以说,一些课堂上所谓的探究实验教学,仅仅是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改革而改革,使探究走向模式化和程序化。 有这么一种情况,无论是随堂课,还是市级公开课、示范课,教师都会开探究实验教学,而且形式一定是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为模式的四人一组。难道我们做探究实验就是把学生分成几组,然后7个探究步骤下来?是教师的思维太狭隘了,教师也应该有创新精神,根据内容的难易,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验教学,努力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不要让学生只会“讲实验”“背实验”4。应引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3、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验创新的乐趣所在。 2.多媒体技术制约实验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演示手段和方式。多媒体技术能够完整地展示整个实验过程,对一些实验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有些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模拟实验时,加上绚丽的画面、动态的图片、动听的背景音乐,结果大量的次要因素冲淡了实验教学这个主题。学生的兴趣倒是有了,但他们的兴趣不在实验上,而在画面之间。整堂课看起来学习气氛很好,但是效果却一点也没有。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遇到实验操作麻烦,实验过程复杂,或者实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就采用FLASH软件模拟实验过程,或者观看实
4、验录像。长期下来,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就会慢慢消退,从而失去实验中“过程”的重要意义。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动手实验时,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实践者,教学效果远比观看实验好。 与真实实验相比,虚拟实验处在人为的,预设的程序下,不可能出现实验“异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实验中的“异常”与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则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因此,多媒体技术在科学实验中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不能喧宾夺主。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时,教师最好能亲自动手;一些效果不好的实验,我们可以放在实物投影仪下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得更清楚。 3.实验教学为了突出实验效
5、果,进行人为“作假”4 教材中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效果不够理想。部分教师没有去分析其原因,而是自己去改变一些实验的材料或者增加一些东西,让实验的效果更加明显。这显然违背了我们实验的真实性。我们教师不是魔术师,实验教学不是只注重实验的结果,而是应该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实验材料过期无用了,还是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纰漏。教师恰好可以和学生去探讨实验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下次实验我们应该如何去做等问题。同时可以趁这个机会教育学生,科学家的科学理论成果都是从一次次失败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我们教师可能怕实验失败再去分析,会花大量的时间,课堂的内容就
6、不能按计划完成。教师要知道,除了教会学生这些科学知识,更应该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科学素养。 4.回避一些危险实验 初中科学实验中,经常会接触一些有毒、有腐蚀性的物质。有些实验若操作不当会引起燃烧、爆炸等事故。在课堂上,有些教师怕自己要承担责任,不去操作这些他们认为存在危险性的实验;也有些教师以“安全起见”为借口过分渲染实验的危险性,结果使学生缩手缩脚,失去了冒险和探索的精神。其实这些所谓“危险”实验,即使出现意外也都是在可控制范围之内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多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才有利于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意识、探索精神和探
7、究能力。4 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教师要从自我做起,改变一些传统的思维模式,积极学习新课程的理念,走出实验教学的误区,改变实验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角”。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