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25346
大小:10.70 MB
页数:44页
时间:2018-11-15
《语文优秀课件:故都的秋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走进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故都的秋郁达夫解题:“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听读课文,思考:揣摩散文的总
2、体结构和作者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基本感情。思考题: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3到11段思考题: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北国秋和南国秋的比较。读12节,找出本段的中心句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思考题:结尾怎么写的?这样可以看出本文的思路了,全文可以分几部分?也是用对比手法潭柘寺玉泉钓鱼台的柳影划分层次段落一、总起(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二、分写(3-12)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三、总括(13-14)
3、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总起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分写总写记叙议论虽国有异,秋感略同故都之秋,别有深味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清、静、悲凉(五幅秋景图)破屋一丝一丝日光牵牛花的颜色疏疏落落的秋草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秋院景观: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蓝朵为佳北国的槐树高大的槐树,飘落的树叶,扫帚的丝纹秋蝉蝉鸣而报秋:“衰弱”“残声”“啼唱”秋雨淋人人知秋: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列的雨声一阵冷风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果树秋天之奇观:淡绿淡黄的颜色成熟至八九分清秋佳日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所写之景(3-11自然段)①清晨静观②秋槐落蕊③秋蝉残声④秋雨话凉⑤果树奇景描写风物秋景图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啼唱闲话秋雨秋果奇景解读秋景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怎样的描绘故都的秋景来展现故都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五幅秋景图解读破屋一丝一丝日光牵牛花的颜色疏疏落落的秋草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秋院静观特点:清、静、悲凉手法:衬托槐树落蕊细腻清闲落寞落蕊清、静、悲凉秋雨话凉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品味词句: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哪些地方突出了“静
5、”、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
6、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热爱之情。“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
7、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眼句),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