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05404
大小:6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材料科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材料科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王焕平徐时清刘薇雷若姗中国计量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310018摘要《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公共性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材料科学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木文以《材料科学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为锲机,对课程组多年来从事《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总结。关键词材料科学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1.引言材料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以探讨材料的组分、工艺、结构、性能及其应用之间关系的科学。《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公共性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材料科学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我
2、校《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功能材料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于2008年被立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2011年被立为校级精品建设课程。在四年多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大纲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探索与M络课程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2.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提高《材料科学基础》师资队伍的素质,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途径:①建立《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目前教学团队有教师5人,通过定期举行教学团队研讨会,实现团队成员的相互促进。②扩展自身知识结构。
3、每个教师全面学习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等“大材料”的知识,并融会贯通。③把握各种学习机会。要求团队成员每学年均参加国际或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④加强科研。通过对新材料的研究促使教学团队成员不断学>J>不断钻研,能始终站在材料学科的前沿。⑤除教学团队的内部交流外,还经常与学院年长教师进行经验交流,汲收老教师们丰富的教学经验。(2)针对培养S标完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任务与教学重点。由于《材料科学基础》在材料专业学习上的重要性,明确本课程的教学0的与大纲要求至关重要。为满足“大材料”专业学生培养的需要,《材料科学基础》已将金属
4、、无机非金属、高分子三人固体材料专业理论中的部分基础进行了综合。因此,在有限的学吋里,根据培养B标确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任务与教学重点是《材料科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本课程在教学大纲的编写与修订过程中,根据当前社会对新材料的需求,以及本校在磁性与光电材料制备及检测技术的研宄特色,强调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在向学生重点介绍材料组分、工艺、结构、性能与应用之间关系的同吋,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宽广的材料专业知识面并激发对材料专业的学:^兴趣,为后继材料专业的课程学4奠定理论与兴趣基础。(3)优化课程设置,调整
5、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本课程在课程设置与结构调整上做了如下改进:①精选主要内容、突出重点。材料科学是研究材料组成、结构、生产过程、材料性能与使用效能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课程建设根据“成分、组织、性能”的教学主线,构架教学框架,进而丰富教学内容。②教学内容尽量结合实际生活。由于《材料科学基础》的概念多、抽象、难以理解,如果能做到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就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不失吋机地将讲授内容与身边常见的零件、工具、物品等相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讲授高分子材料和无机材料的区别,可以用塑料脸盆和陶瓷碗做比较。③与前沿知识密切结合
6、,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多方收集各类教学素材,特别是吸收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掌握0前国内外的研宄现状并引发其积极思考。(2)教学手段多元化,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手段上,坚持走多元化的路径,避免全部板书或枯燥无味的课堂讲解教学。在讲授晶体结构、晶体缺陷、三元相图等复杂抽象的知识时,通过实物模型或挂图,增加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加深理解。在介绍位错滑移时,让学生掰断一节铁丝,或者进行金属材料的拉伸演示试验,通过生动的演示试验,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向微观的位错结构及位错运动延伸。特别是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上一定
7、要遵循优质的原则,避免多媒体上的简单文字与图片,尽量做到图文并茂、生动易理解、动画展现,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吋对所传授的知识给予最佳呈现,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3)改革教学方法,大力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在《材料科学基础》课堂教学中,摒弃满堂灌和偏重讲授的做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每堂课幵始吋请学生上台进行复习或者演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课外,除了作业外还留一些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的思考题。重点加强网络课程的建设,通过建立网
8、上教学系统、网上讨论系统、网上答疑系统等,为学生提供在课余吋的更多自学途径。(4)加强实践教学,达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相互促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