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797718
大小:78.69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15
《李昌平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现代化道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李昌平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现代化道路——读《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及其实践研究》有感2011-07-16一 我认真读过张晓雯女士的力作《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及其实践研究》了。该书以时间为经,以史实为纬,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时代的中国“三农”现代化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视野中,勾画了从马克思经列宁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三农”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发展过程。张晓雯女士以极大的勇气和韧劲,在60年曲曲折折的“三农”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寻找前进的方向,在烟波浩淼的“三农”现代化理论发展中抽
2、象接近真理的轨迹。从作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共历代领导人的“三农”理论虽有差异之处,但在理论源泉和理论品质上却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三农”的理论,既是形成中共四代领导人“三农”理论的思想源泉,也是指导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基础。他们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是根据不同历史阶段实践的需要,对马列主义“三农”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与时俱进理论的充分体现。当然,这些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失败的教训,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①]。前
3、者固然令我们倍感欣慰和鼓舞,后者也不失有益的启示,蕴含着一定历史时期中共历代领导人对于“三农”问题的认识所能达到的高度,是探究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三农”政策演变原因的重要理论基点和认识来源,将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发展水平和新的发展环境下,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现农业全面发展、农村日益繁荣、农民更加富裕的目标和任务。张晓雯女士为我们贡献了一部高屋建瓴的作品。 近些年来,“三农”研究有一种现象:不少人认为毛泽东时代的“三农”现代化是失败的,邓小平时代的“三农”现代化是成功的,“习惯性”地将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对立起来,把毛泽东时代的“
4、三农”现代化实践和理论探索打上马克思主义的记号,连同马克思一起抛弃;把邓小平以来的“三农”现代化实践和理论探索打上非马克思主义的记号,作为对毛泽东、马克思批判的依据。张晓雯女士《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及其实践研究》一书,以翔实的史料和逻辑的力量推倒了上述建立在意识形态斗争基础上的偏见。《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及其实践研究》是近些年来研究“三农”问题难得一见的超越意识形态的书。 张晓雯女士并不属于“三农”圈子的学者,她对中国“三农”学界的山头门派或许一无所知。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及其实践研究》是一
5、本没有“江湖气”的书。 我读过一些关于“三农”研究的书,很少有与作者对话的愿望。但读过张晓雯女士的《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及其实践研究》之后,有与之对话的强烈冲动。 二 从马克思时代开始,探索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一直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一直存在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是在资本力量的作用下通过消灭小农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一是在小农合作力量的作用下通过小农组织化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选择了扶持小农合作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道路。 在邓小平时代,中
6、国选择了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以小农家庭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道路。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公司+农户”兴起的时候,1993年3月邓小平告诫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5.邓小平“第二个飞跃”的“三农
7、”现代化思想似乎又回到了毛泽东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上来了。 邓小平之后的中国“三农”现代化是否会走上“第二个飞跃”之路呢? 从1949年到1978年是第一个30年,从1979年到2009年是第二个30年。两个30年,河东走过,河西也走过,现在走到了三岔口。 三 吃饭问题大于天。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农业的首要任务是保证中国人吃饱饭。毫无疑问,追求农产品产量的增长是毛泽东时代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粮食是百业之基础,只有粮食多了,肉、蛋、奶等才会多起来。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粮食只能靠自己生产,因此,毛泽东时代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必
8、须服从“以粮为纲”的战略目标。 如何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呢? “基础设施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粮食产量。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利等基础设施这个基础,“技术密集+劳动密集”对粮食产量的增长只能事倍功半。 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水利建设抓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