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ID:24796250

大小:344.00 KB

页数:106页

时间:2018-11-15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_第1页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_第2页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_第3页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_第4页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八章病性辨证病性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各种症状体征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性质作出概括判断的辨证方法。2021/7/11中医诊断学病性是病理改变的性质,即病变的本质属性;是导致疾病当前证候本质性原因,因而有时也称为“病因”,即“审症求因”和病性辨证;但和发病学的原始因素的“病因”,概念不同,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2021/7/11中医诊断学二者有区别是:病因学所说的病因(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外伤),重在论述原始致病因素(发病条件)的致病作用。辨证学所确定的病因(内风、气滞),主要是对当前病变本质所作的结论。如感受寒邪常见寒证,但亦可出现热证的结果。也就是说,原始病因可出现不同的

2、结果。病因学所说的病因与辨证学所说的病因之间的关系。此为本节学习的难点。2021/7/11中医诊断学【目的要求】1.掌握六淫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2.熟悉七情辨证、饮食劳伤及外伤证的临床表现。3.了解六淫、疫疠各证的常见证名以及各证间的关系。4.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病因分析。5.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6.掌握血虚证、血热证、血瘀证、血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7.掌握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8.掌握津液不足证、水肿、痰证、饮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20

3、21/7/11中医诊断学【重点与疑难点】(一)重点:1.六淫各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的要点。2.气病、血病、气血同病、津液不足及水肿、痰饮各类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二)疑难点:1.瘀血及痰证的表现。2.如何正确理解水、湿、痰、饮在形质、流动性、证候表现上的异同,以及四者之间的关系。2021/7/11中医诊断学【学习时数】6学时【概念辨析】   1.六淫证候的发病特点。2.风、寒、暑、湿、燥、火及疫疠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3.七情证候、饮食劳伤及外伤证的常见症状。4.气病辨证:气虚、气陷、气脱、气滞、气逆、1.气滞证与食滞证2.气闭证与气脱证3.血热证与温病血分证4.气随血脱证与气

4、不摄血证5.血寒证与血瘀证2021/7/11中医诊断学第一节辨六淫证候辨六淫证候是根据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体征对照六淫的致病特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六淫证候。2021/7/11中医诊断学一、风淫证1、基本特点(1)风为阳邪、轻扬升散、善行数变,而为百病(外感病)之长(2)显症来去迅速、游连不定、动摇多变,而以外扰上达为主(3)传变多易卒感即发,内外相引,错杂相兼。2021/7/11中医诊断学2.概念:感受外界风邪(及风毒)所出现的符合“风”性特征的证候。3.病因:六淫之“风”(包括某些生物性致病因素,即风毒。4.临床表现:汗出恶风、脉浮(太阳中风);皮肤瘙痒、丘疹(风毒

5、袭表);口眼歪斜,麻木不仁(风中经络);肢体抽搐,关节游走作痛(风痹)等5.常见证名:风邪袭表证、风客肌肤证、风邪犯肺证、风水相搏证、风邪中络证、风毒窜络证等。2021/7/11中医诊断学外感风邪及风毒,新病突起,符合痒、麻、动、抽等风邪致病的证候特点。同时应熟悉外风证与内风证在概念、成因、证候表现上的异同及外风与寒、热、火、湿、痰、水、毒等邪兼并为病的名称,如风寒、风热等。2021/7/11中医诊断学在临床上,因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而出现上述症状,与外界风邪无关,称之为"内风",将在脏腑辨证中详述,不属本章范畴。2021/7/11中医诊断学二、寒淫证(外寒证)1、基本特点:(1)寒为阴邪,

6、凝闭收引,清冷下趋。(2)显症拘紧,沉静,清稀,暗淡(3)传变比较单纯,易动水饮,易伤阳气,多在气分2021/7/11中医诊断学2.寒淫证实寒之伤寒、中寒、虚寒的鉴别:(1)概念不同伤寒证——指寒邪外袭肌表,阻遏卫阳所表现的实寒证。中寒证——指寒邪直中脏腑、气血,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所表现的里实寒证。虚寒证(内)——指机体阳气不足,温煦无力所表现的里虚寒证。2021/7/11中医诊断学(2)病因、病位不同伤寒证淋雨露宿肌表、太阳严寒中寒证饮食生冷肺胃肝心胞宫虚寒证体内阳气不足或机能减退心脾肾胞宫2021/7/11中医诊断学(3)证候表现不同伤寒证——新起恶寒、头身疼痛、肢厥、无汗、苔白脉浮紧

7、。中寒证——脘腹冷痛、泄泻……等。虚寒证——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等(4)病机不同伤寒证者,卫阳被郁,肌肤失温;中寒证者,阳气受损,气机被遏;虚寒证者,阳虚失温所致。2021/7/11中医诊断学寒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证候,只有分清其类型以及各类之异同,才能把握其不同的治法,再者,应注意分清中寒与虚寒,因其性质相同,然而其程度不同,前者急而后者缓,前者宜“寒者热之”,后者则“阴病治阳”。尤其是阳虚之结果即是亡阳证。202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