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761061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新生儿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31例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生儿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31例临床观察刘洪君沈阳第七人民医院皮肤科,辽宁沈阳110003[摘要]目的对新生儿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进行临床观察。方法总结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的3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研究观察。结果经皮肤科、腹部B超、组织病理等检查诊断后确诊为该病病症,给予抗组胺药物与抗炎药物治疗后症状明显消退,治愈有效率为90.32%。治疗前后的血液检查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病发病后及时用药治疗,降低对新生儿肝脾器官及皮肤的损害,临床疗效较好,但还需对预后进行长期观察研究。[.jyqkg/次;曲安西龙药物,口服4~
2、12mg,1次/d。直到病情好转后停药,若出现的皮肤肥大细胞瘤呈孤立性,可运用手术的方法进行切除。1.3疗效标准痊愈:确诊并接受治疗后,皮损现象得到完全恢复或恢复90%以上,肝脾肿大消失。显效:确诊并接受治疗后,皮损现象明显恢复或恢复到75%以上,肝脾肿大明显消失。有效:确诊并接受治疗后,皮损现象基本恢复或恢复40%-60%以上。无效:确诊并接受治疗后,皮损现象未能消失或恢复25%以下。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2结果通过对患儿骨髓细胞学的检查,发现有细胞核的细胞较为活跃,骨髓粒细胞系统中主要为中杆状细
3、胞。细胞核的成熟度、形态等未出现异常[3]。对皮损组织的病理进行检查后得出,真皮内血管的周围出现大量肥大细胞的侵润现象,细胞核为卵圆形、圆形,见图1。腹部B超检查得出所有患儿肝脏肾脏等器官出现明显的肿大现象。根据以上检查结合临床病症,确诊患儿为该病病症,见图2。经赛庚啶与曲安西龙药物治疗后,再次对血液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数值、血小板计数进行检查,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根据治疗标准,治疗有效的患儿为28例,无效患儿为3例,治愈有效率为90.32%。见表2。有3例患儿服药期间产生轻微的口干、嗜睡等不适症状,但用药一段时间后,不适症状得
4、到缓解。3讨论皮肤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的病症形态与其他皮肤病变疾病较为相似,在临床诊断中常出现误诊现象。根据该疾病皮损的状态分型除弥漫性外,还可分为持久性、单发性、大疱性、色素性这5种类型[4]。弥漫性类型较为少见,成人与新生儿均可发病,但新生儿或<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较高,且脾、肝常常出现肿大现象。有研究表明该疾病与遗传、家族史毫无联系,是由多种病理性机制产生的疾病[5]。发病后在患儿皮肤上可出现结节、丘疹或出现轻微水疱症状,呈弥漫性的分布。与色素性相比发病年龄较早,大多在出生后1d或1岁之前就可发病。该研究中患儿在出生34d后皮肤组织病变加重,首先在躯干、胸前出现丘疹和水疱症状,迅速
5、蔓延到身体各处。入院后可明显看到患儿头部有水疱破溃后留下的结痂,经血液诊断后得出,血小板计数超出正常范围值较多,有必要留院进行骨髓等详细检查诊断[6]。B超诊断后患儿的肝脾器官均出现肿大现象;皮损检查出现大量侵润现象,最终确诊为该病。立即给予患儿口服赛庚啶与曲安西龙药物,有效的改善患儿临床症状。赛庚啶药物为抗组胺类药物,同时对抗胆碱也起到一定作用。曲安西龙为一种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的作用,与同类型的抗炎药物相比,抗炎效果更强,出现的钠潴留现象较轻,口服后能被患儿更好吸收[7]。该药物还可给予注射给药,药效一般可维持较长时间。但由于该研究的患儿均为新生儿年龄较小,控制药物剂量防止用药过
6、量出现意外状况。本次研究中,给予药物治疗后,有效率为90.32%,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比较,患儿临床症状与治疗结果基本一致。由于该研究的患儿中并未出现孤立性的肥大细胞瘤,所以不需要进行切除手术[8]。运用赛庚啶与曲安西龙药物治疗该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但还需对预后进行长期观察研究,以表明此类药物对该病治疗的长久性。综上所述,该病患儿在发病后及时对症治疗,大大降低新生儿肝脾器官及皮肤的损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