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740488
大小:69.0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5
《法莫替丁和多潘立酮治疗慢性胃炎疗效对比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法莫替丁和多潘立酮治疗慢性胃炎疗效对比分析【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法莫替丁和多潘立酮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8名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口服法莫替丁片的44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将U服多潘立酮的44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胃粘膜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胃粘膜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多潘立酮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能够改善胃粘膜症状,住院时间短,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值得推广
2、。【关键词】法莫替丁;多潘立酮;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发病率高,患病人群广泛,已经给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慢性胃炎临床症状多样,具体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嗳气等,该疾病病程长,部分患者不能坚持治疗,服药依从性差,从而影响疾病预后[1]。我国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品种较多,包括促进胃动力药、抑制胃酸分泌药、质子泵抑制剂等,木文笔者讨论法莫替丁和多潘立酮两种药物用于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和分析1.1一般资料将2016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88名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
3、各44例,对照组予口服法莫替丁片,观察组予U服多潘立酮。观察组男性22名,女性22名,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33±0.6)岁,病程5-10年,平均病程为(6±0.3)年;对照组男性23名,女性21名,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36±0.5)岁,病程4-12年,平均病程为(5±0.5)年,两组患者基木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者予U服法莫替丁片治疗,一次20mg(—次1片),一日2次,早、晚餐后或睡
4、前服;观察组予U服多潘立酮药物治疗,一次10mg(—次1片),每日3-4次,饭前15-30分钟服用,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4天。1.3观察指标胃粘膜症状消失吋间越旱、住院时间越短、用药不良反位发生率越低,说明患者病情恢复越好,反之胃粘膜症状消失吋间越迟、住院吋间越长、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越低高,说明患者病恢复不好。1.4统计学方法: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2检验,检验标准以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观察组患者胃粘膜症
5、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2.2观察组患者服药后出现恶心2人、头晕1人、乏力1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对照组患者服药后出现恶心3人、头晕3人、乏力4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差异具冇统计学意义(P<0.05)o3讨论在我国慢性胃炎的治疗原则是促进胃粘膜恢复,缓解临床症状,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88名慢性胃炎患者分别予以多潘立酮和法莫替丁片药物治疗。法莫替丁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剂、注射
6、剂等,本文对照组患者剂型均为片剂,临床上该药物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上消化道出血等症,本文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该药物主要成分为法莫替丁,法莫替丁为组织胺H2受体桔抗剂,对胃酸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H2受体拮抗剂最初药物代表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但随着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法莫替丁被研发出来,而H冇关文献证明,法咪替丁药物疗效比西咪替丁强30多倍,比雷尼替丁强6-10倍,由此可见法莫替丁疗效较为显著,但是近年来发现该药物容易引起不良反应[3]。本文对照组44名患者中服药后出现恶心3人、头晕3人、乏力4人,药
7、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由此可见该药物安全性较差。多潘立酮为胃肠促动力药,该药化学名称为5_-氯-1-[1-[3-(2,3-二氢-2-氧代-1H-苯并咪唑-1-基陋基]哌啶-4-基]-1,3-二氢-2H-苯并咪唑-2-酮,化学分子量为425.91。患者U服该药后,该药直接作用于患者胃肠壁,加强食道下部括约肌张力,防止胃-食道内内容物反流;加强胃蠕动,加快食物排空,协调胃与十二指肠运动,防止胆汁反流,让胃液能够正常分泌,从而起到保护胃黏膜作用。该药物疗效显著,药物副反应也较少,安全性高,本文表一数据显示该组患者胃黏膜恢复
8、吋间为(8.44&plUsmn;1.01)天,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证实上述观点。住院吋间方面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更为显著。综上所述,多潘立酮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能够改善胃粘膜症状,住院吋间短,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罗金燕,王学勤,朱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