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715476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浅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251-01 新课标在《前言》部分首先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少年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时效性、针对性。现就本人对课程标准的粗浅认识和点滴教学实践的经验,浅谈一下如何上好品德课。 一、兴趣引入,启智相济,师生互动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2、。根据《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特点,每节课的内容都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把这些知识点板书在黑板上,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感悟,去理解。在不断地学习、教学中探索,使得教学思想越来越活跃,把这种有启发的教学引入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这胜于按部就班地说教式教学。 二、贴近学生生活,提高他们的辨析能力4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品德与社会》课的任务之所在。在教学《新照片,老照片》一课时,我先布置任务:收集老照片,新照片,老票证,从吃穿住行等方面,访谈爷爷奶奶
3、,爸爸妈妈,做今昔对比,并找出原因。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整理,并进行交流。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家乡变化的原因:党的政策好,科技飞速发展,经济迅猛增长……这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品德课走进生活,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生活,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正是新课标所要求我们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时常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行为训练,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自我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践性。 三、加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出教与学的效率 1.从学生生活环境出发,就地取材,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从一粒米说
4、起》时,我便从生活实际中取样,或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哪些植物,或让他们询问家长或查阅资料,以了解它们有什么作用。组织学生展示对“花草树木本领大”的讨论,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所学知识。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培养他们从小爱家乡,爱自然,树立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 2.从学生自身中寻找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校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寻找学生自身资源充实教学,体现学生主体,达到丰富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之目的。如在教学《拥有好心
5、情》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烦心事,说说自己当时是怎样处理的,心结一揭开,脸上的笑容也回来了,而对学习也有促进作用。 四、从校内走向社会,拓展实践性4 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书本和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而促进少年儿童的发展,从而不断的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经验就离不开社会生活实践。教学的空间也不能仅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在
6、这过程中,他们的道德情感会不断加深,各种能力会不断提高,社会知识会不断积累,从而加深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是非和道德判断能力。如在教学《为平凡感动》一课时,我结合在四川汶川地震中一些教师、警察、军人和医生等人物为抗震救灾默默付出的感人事迹展开教学,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其实充满着爱。 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我让学生在课前调查中,他们
7、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有人把垃圾扔在垃圾桶外,施工工地上尘土飞扬,有人焚烧秸秆,烟尘滚滚,河边上,河水中到处是塑料袋、泡沫浮游、油污……那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种现状呢?靠我们的孩子们是力所不能及的。那又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这种种现状不是纸上谈兵呢?让学生再次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环境保护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并通过大家的努力向社会公布,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甚至依法提请起诉……4正是在这富有生活性的情景引导下,把少年儿童的校园读书生活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让少年儿童回归到真实生活
8、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从而达到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