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儒家荣辱观的视角分析高校道德教育

对儒家荣辱观的视角分析高校道德教育

ID:24659379

大小:5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5

对儒家荣辱观的视角分析高校道德教育  _第1页
对儒家荣辱观的视角分析高校道德教育  _第2页
对儒家荣辱观的视角分析高校道德教育  _第3页
对儒家荣辱观的视角分析高校道德教育  _第4页
对儒家荣辱观的视角分析高校道德教育  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儒家荣辱观的视角分析高校道德教育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儒家荣辱观的视角分析高校道德教育【摘要】从儒家传统荣辱观中吸取资源和养分,以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道德教育的方向,文章重新审视和定位了高校思政工作。【关键词】儒家;荣辱观;八荣八耻;高校道德教育[abstract]AbsorbstheresourcesandthenutrientfromtheConfucianisttraditionoutlookforhonoranddishonor,constructedthesocialismoutlookforhonoranddishon

2、orachievementtostrengthenprovementuniversitymoraleducationdirection,thearticlecarefullyexaminesandlocatestheuniversitytothinkofthepoliticaloraleducation前言中国的传统道德基本是在儒家的道德体系上建立起来的,而荣辱观则是中国儒家道德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所谓荣辱观,是由“荣”和“辱”两部分组成。“荣”就是荣誉,是人的道德行为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誉以及人对

3、于这种赞誉的追求;“辱”就是耻辱,是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的否定和谴责以及人的灵魂深处形成的羞耻心。“荣”是外在的激励,“辱”是内在的心理束缚,是个体的一种内在自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对今天高校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方向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儒家传统荣辱观(一)荣辱观以仁义为标准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十分注重人生的荣誉追求。而人追求荣誉就应当坚持“仁”和“义”的标准。仁是孔子君子人格的伦理结构和思想品德的永恒内涵,义是君子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也就是行为的当然之则。

4、仁的主要意旨在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果说仁是整个儒家伦理的内核,那么义则是仁其内核的外在表现。正如孟子明确地提出“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公孙丑上),“仁义”就明确地成为了荣和辱的标准。要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就要时时刻刻禀持仁义,以天下之任为己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只有这样的仁者之人,义者之人才能获得社会的肯定,获得自身的肯定,才能荣。  (二)以羞耻心为内在基础  儒家所强调的因内心的仁德而生发出来的义才是真正的荣,儒家的道德伦理是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道德规则是从内规范自己

5、的,而这种自律的内在基础就是羞耻心。为什么人要成为君子?为什么要仁义?孟子认为,因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因为人有“羞恶之心”,这正是今天所说的羞耻心。羞耻心是道德主体规范自己言行和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在心理基础,它往往能够约束一个人的行为,促使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高尚的道德。羞耻心是道德追求的心理基础,是“义”的发端。儒家将没有道德的人称为“寡廉鲜耻”者。儒家认为,当人有了羞耻心,有了道德的内在约束,自然就不会去做有悖于道德准则的事。对于一个人而言,羞耻心被上升到等同于道

6、德人格,没有羞耻心便不成人,丧失了人格。  二、儒家荣辱观对当今的启示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受到了越来越多方方面面的冲击;中国儒家传统荣辱观的传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荣辱观这种追求荣誉,避免耻辱的行为还在,但它的内在核心、内在基础已经有所转变。  (一)义利关系  从荀子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可以看出道德和利益作为一对相反的范畴是如何决定一个人的荣辱。义,就是道德;利,就是利益。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位思想家尽管对义利有不同的强调,

7、但他们都无一例外的赞同“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见利思义”,而唾弃那些“重利轻义”、“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的小人,正如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样。义利在当今社会仍然是一对很重要的范畴,但是义利作为荣辱观的标准却十分模糊,甚至互相在扮演相反的角色。中国传统儒家荣辱观,是以道德上的荣辱为主,以作为一个有仁德,有义行的人为荣,以丧失仁德为耻。而现代社会却大有反其道而行之势,渐渐以利益的获得为荣辱的标准,正所谓“富贵为荣,贫穷为耻”,而对于道德品行上的荣辱却不再关心,更不用说羞耻心的

8、内在约束机制。  (二)精神荣誉与物质利益的关系  荀子说过:“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像其德”(荀子·荣辱)。荣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一个人只要禀守一定的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范,即使丝毫不在乎、不刻意去追求荣辱的结果,这个人在道德上、在精神上也是获得荣誉的。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一直有着“穷而不困则荣,富而不仁则辱”,物质利益的贫乏并不能说明什么,而精神荣誉的富足就是一种荣。相反,如果腰藏万贯却为富不仁仍然是可耻的行为。荀子所说的“义荣”,就一种高风亮节的精神,一种“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