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秀美生态乡村的路径及启

建设秀美生态乡村的路径及启

ID:24657150

大小:91.68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1-15

上传者:U-25918
建设秀美生态乡村的路径及启_第1页
建设秀美生态乡村的路径及启_第2页
建设秀美生态乡村的路径及启_第3页
建设秀美生态乡村的路径及启_第4页
建设秀美生态乡村的路径及启_第5页
资源描述:

《建设秀美生态乡村的路径及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建设秀美生态乡村的路径及启示 打造江汉乡村明珠  造福潜江水乡人民——水乡园林潜江市建设“秀美生态乡村”的路径及启示  【内容摘要】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发展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要求。素以“水乡园林”闻名的潜江市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后,各地都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展开了建设“秀美生态乡村”的积极实践,并逐步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涌现出了一批成功的典型。本文以潜江市“秀美生态乡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系统总结了潜江市“秀美生态乡村”建设的现有模式特征及其成功经验,并获取了有益的启示,旨在为其他同类地区建设秀美生态乡村提供借鉴。 【关键词】:潜江市 秀美生态乡村 建设 模式 启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不仅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同时也明确了我国下一步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农村是主阵地,农民是主力军。素来以“水乡园林”享誉全球的潜江市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近些年来,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以“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为目标,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扶持、组织推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水乡新村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赫然诞生,对探索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我们课题组通过对我市部分区、镇、场的“秀美生态乡村”进行专题调研,获得了我市建设“秀美生态乡村”的丰富素材,本文拟对这些生动案例进行剖析比较,归纳总结,以期为其他同类地区建设秀美生态乡村提供有益的启示。一、潜江市“秀美生态乡村”建设的主要模式及成效 早在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其后各地都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展开了积极探索。我市各地基于本地地理特质与基本条件,地方党委和基层组织通过解放思想、争取政策、组织推动和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对具有本地特征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展开了广泛实践,并逐步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涌现出了一批成功的典型。这些模式类型及成效主要如下:(一)迁村腾地型所谓“迁村”,即把居住在原自然流散状态、环境恶劣、公共建设基础条件差、通行不便的自然村落迁移到交通便利、公共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集中安置,同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所谓“腾地”,即通过整体迁村,集中安置农户,腾出大量的零散宅基地,将腾出的耕地复垦用于发展经济,增加耕地面积、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群众收入。以此实现千人资源共享、建设美丽新农村的目标。我市熊口农场的万家岭分场、园林办事处的工农村、积玉口镇的杨潭口村都属于该类型。案例1:万家岭村借助“迁村腾地”项目,打造美丽新村样榜。三年前,熊口农场万家岭的村民还四散居住在有几十年历史的砖木平房内,早期的村庄建设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农民建房选址和占地随意性很强,村民以宅基地(园地)形式存在的土地近310亩,户均达2.6亩以上,是典型的“小户大宅”模式,宅基地的粗放利用,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土地利用率低,且道路、水电供应、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配套难,村内脏、乱、差现象突出。熊口农场党委与市国土局联系后,共同启动了该村“迁村腾地”工程,农场党委抢抓机遇,把拆迁安置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按照“国土整治带动、统一规划设计、农民自主建设、内部自行创新、亲朋邻里互助、农暇闲时施工”的要求,集中建房116户。由于大部分村民原本居住的房屋已年久失修,加上“迁村腾地”的两级政策补助,村民对于整体搬迁工程也是积极响应。2010年10月,万家岭村整体搬迁工程启动,2011年,大部分村民已搬迁至新社区,2012年正式完成搬迁工程。现在的万家岭村占地74亩,腾出净增耕地236亩。 搬迁过程中,熊口农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先后投入500多万元用于万家岭村的沟渠、公路、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的修葺。同时,为了同步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丰富和方便村民的生活,新村内还建起了幼儿园、农家书屋、村民诊所、戏楼舞榭、健身广场、文化长廊等文娱卫场所。如今的万家岭,已成为全市“迁村腾地”项目的样榜工程。案例2:杨潭口村利用“农田整治”项目,迁村腾地建新村。积玉口镇杨潭口村几年前还是一个典型的闲散村,全村共253户,人口1098人,全村总耕地面积为2185亩。2010年10月,南水北调工程21户移民入驻本村后,原本村级债务多达80万元的杨潭口村又增添了新的困难。2011年9月,镇党委通过市国土局对积玉口镇实施万亩农田整治项目,杨潭口村“两委”班子积极响应,通过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代表会、群众代表会,组织专班入户宣传,取得了群众理解和支持。在施工队伍进场之前,及时完成了1200平方米,共11户的房屋拆迁工作。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使得全村新增耕地面积352亩。借助前期农户迁建的示范效应,村党支部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决定实施迁村腾地工程。他们采取高起点统一规划、集中居住、集体配套建设道路、晒场等基础设施、逐步稳妥推进的办法进行。同时,为了配合项目建设,村“两委”班子还多方筹资修建了24.2公里的村级水泥路,实现了全村主干道的疏通硬化。通过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彻底解决了全村的饮水和用电问题。在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村“两委”班子积极引导农户开展土地流转,推行机械化耕作,建设稻、粮、油等规模生产基地,实行科学种植,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从农田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到比邻的油田和集镇从事第三产业,拓宽农户发展增收的渠道。2012年全村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9050元,经济发展再创新高,杨潭口村走上了楼房整齐划一、路灯敞亮通明、道路方便快捷的致富之路。(二)特色产业带动型 特色产业带动型,是指在一个小区域内,地方组织依据所在区域独特的优势资源,通过做大做强一个或几个特色产品或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逐步发展壮大地方经济,并以此来推动秀美乡村综合发展的建设模式。这种模式强化和突出了产业支撑和经济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一般适应于产业特色鲜明、经济基础比较厚实的地方乡村。案例3:关山分场依托“虾稻共作”和葡萄种植产业,构筑生态农业新天地。位于“古云梦泽之乡”的白鹭湖农场关山分场,地处潜东南,这里地势低洼平坦,土地肥沃,雨水充足,全场总耕地面积约为1.4万亩。自2006年以来,该场依托小龙虾养殖,逐步由“虾稻连作”的“一稻一虾”发展为“虾稻共作”的“一稻两虾”生产模式,经济效益日益凸显。近年来,农场按照“调优产业、调大规模、调高效益”的思路,不断加大对小龙虾养殖的扶持力度,目前关山分场和田阳、肖桥、冉集等4个分场形成了一个高标准的连片核心养殖示范区,全场“虾稻共作”的面积已推广到8000多亩,发展养殖户300多户,今年小龙虾的年产量达到188万斤,养殖基地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由于采取稻田养虾,其主产的品牌水稻“虾乡稻”,能有效控制农药残留(绝对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稻谷因环保无污染特质,每斤较普通稻谷可多卖0.3元,每亩可为农民增收400元。同时,“虾稻共作”的环保生产模式,还为农场引来了资本。2012年6月,广东省的海纳农业有限公司专家一行21人来农场考察,通过分析土壤、气候、水利、环境等条件,与白鹭湖农场签订了绿色生态有机水稻生产建设项目合同。该公司计划在农场前期投资3个亿,建立一个连片万亩的优质(有机)水稻试验区。配套建设办公、加工、仓储设施,计划年产优质有机大米6000吨。该公司还将以农场为中心,利用3年时间向周边农场、乡镇发展10万亩优质(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并进一步研发立体种植有机粮、菜茬口对接模式。农场也将借此项目建设的契机,打造全省最大的有机水稻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基地。此外,2009年以来,该场相继发展了葡萄种植产业,现种植面积约为600亩,品种有金藤葡萄、美国红提等四、五个类型。规模和效益都相当可观。 现在,你走进关山分场,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通向田间地头,一道道硬化的沟渠有如滋润现代农业的血管,一排排整齐的民房临河而居,一望无际的齐整的农田抒发着乡村的诗意。“虾稻共作”和葡萄种植这两大支柱产业,成了关山分场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强村富民建设美丽乡村的如意法宝。案例4:永乐村发展“大棚蔬菜”产业,构建高效农业新格局,让移民走上幸福路。2010年10月,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新村的永乐村,从十堰武当山来到了积玉口镇,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共349户,总人口1248人。三年来,为稳定民心,使移民迅速适应新环境,镇村两级“两委”班子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的目标要求,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壮大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以“大棚蔬菜”为产业的富民新路。2012年,经全村党员会、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永乐村与山东青岛康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经营蔬菜种植。该公司前期投资360万元,共建蔬菜大棚300个,露地蔬菜园种植面积达500亩,年产蔬菜达500吨,可获纯利850万元。在短短一年内,永乐村还实现了蔬菜大棚内全部沟、路、渠的硬化工程,并新建了排涝泵站、便民桥等公共基础设施。由于永乐村的移民全部来自于山区,对大面积农田作业不适应。村“两委”班子煞费苦心,经反复研究后组织农民成立了“永稳蔬菜专业合作社”,对村民进行免费的技术指导和培训,解决移民就业200余人,每位村民年均纯收入3万多元,村级积累20余万元。移民就近就业不仅稳定了生产增加了移民收入,还吸引了大批外出务工的移民回乡就业,解决了移民村的留守孩子与老人的关照问题,极大地促进了村子的和谐稳定。(三)移民新村型这里说的移民新村,特指因为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或者因为国家重要政策调整,必需要使得原住地的老百姓成建制的整体搬迁,并且因为这种搬迁,会使得他们的生活环境、耕种方式,甚至生活习俗都有可能发生重大改变,他们在短时期内有相当的适应难度,但又必需服从大局,作出取舍。在国家政策扶持、地方政府引导以及基层组织配合的前提下,以“搬得出、安得稳、留得下、能致富”为宗旨,安置到区位条件和发展环境相对较好的地方,促进其持续发展的一种开发式扶贫的方式。近几年这种类型的新村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涌现。我市上述的永乐村和园林办事处的梅嘴村都属此列。    案例5:梅咀村抓住移民搬迁机遇,建设高档靓丽现代文明新农村。园林办事处的梅咀村位于潜江市城区西郊美丽的东荆河畔,东荆河属于汉江泄洪河,后取直的大堤将整个村子围在了堤内。每到分洪时节,村民就只能在一片汪洋之中用船渡上坡。既影响河道泄洪,又使得全体村民饱受洪涝之苦。对此,后来颁布的国家《防洪法》明确要求:垸内村民必需搬迁。2000年前后,梅咀村迎来了汉江流域实施移民工程的良好机遇,办事处党委和村党组织采取统一规划设计、集中建设的方式,坚持节约土地、改善环境、方便生产的原则,先后争取资金2500万元,兴建居民住宅218栋,对居住在东荆河外滩的农户实施了整体搬迁。经过两年的建设,至2002年,全村6个村民小组,共396户,1504人全部住进了新建的两层靓丽的楼房。为了进一步高标准建设秀美生态的新农村,办事处和梅咀村先后投入800多万元资金,用于全村的农电网改造、天然气安装、有线电视和网络入户以及全村的道路硬化、亮化和美化工程。同时,村里还修建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大厅、农家书屋和村民休闲广场。村民还自发成立了腰鼓队、篮球队等健康的娱乐活动组织。前省委书记现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等多位领导都曾亲临该村视察指导。近年来,村“两委”班子针对纯农业村的实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品,大力推广“油瓜菜”、“麦瓜椒菜”等高校种植模式。引进“黑美人”等西瓜优良品种,还投资15万元兴建西瓜销售市场,推行产销一条龙服务,西瓜畅销广西、湖南、重庆等地,种植户年均可增收3000余元。如今的梅咀村村容整洁、道路宽阔,农家书屋、卫生室、服务中心、运动广场等设施完备,已是名副其实的现代文明新农村。每到夜晚,耀眼的灯光下,悦耳的音乐声中,跳集体舞的村民人潮踊动,成为现代农民生活的一道靓丽风景。(四)景区依托带动型 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适用于有良好的自然、人文风景旅游资源或位于旅游风景区周围,与风景区之间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结的地区,主要是在旅游资源丰富、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周边,把产业结构调整、高效生产模式与人文资源景观紧密结合,实现资源互补的新村建设发展模式。我市龙湾镇的郑家湖村就是依托楚章华台遗址开发契机,发展特色产业的典型。案例6:郑家湖村借助景区项目扶持,通过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闻名中外的楚章华台遗址,位于我市龙湾镇境内,该遗址是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湖北省四大保护遗址之一,目前正处于保护性开发的黄金时期,而郑家湖村恰好位于开发区域内。利用地处章华台景区的优势,郑家湖村争取到了省国土厅“土地平整”项目约2000万元的扶持资金,有效改善了本村的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环境。作为龙湾镇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2011年郑家湖村还利用国家“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扶持,对全村道路进行统一整改硬化。2012年郑家湖村又争取到市农委“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支持,在全村各主要干道安装路灯,目前已完成了一半以上的路灯安装工程,村委会计划在未来两年内点亮全村。作为人文景区开发的重点区域,郑家湖村还充分争取到林业部门的扶持,近两年来,大批桂花树、香樟树等景观树被移栽至郑家湖村,全村的道路面貌获得极大改观。此外,郑家湖村还利用本村的自然条件和上级的政策扶植,开发形成了具有水乡特色的水产养殖产业。郑家湖“好榜样水产养殖基地”共有鱼池423亩,大多是10多年前开挖的,由于初建标准不高,且年久失修,大部分鱼池淤塞严重,病害频发,效益低下。2012年合作社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目标,争取投入资金108万元,通过建设健康养殖示范场、以渔业小区为核心,按照鱼池标准化、道路网络化、排灌独立化、养殖机电化的标准对基地内鱼池统一进行了改造。今年村委会又争取到了畜牧局“鱼池洗淤”项目的支持,对全村的鱼池进行了免费的清洗。同时村“两委”班子还自筹经费挖深河道、鱼池,修建水闸,解决了鱼池塘小水浅,淤塞严重的问题。今年基地鱼池总产量预计可达500多吨,产值500多万元,收入比去年增加50%以上。今年,郑家湖“好榜样水产养殖基地”被列入潜江市“菜篮子”水产品生产项目,这不仅将带动基地周边养殖户提高养殖技术水平,还为郑家湖村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注入了强大动力。(五)旅游产业带动型 面向农村市场的旅游产业带动型也叫休闲带动型或农庄型,是指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发展环保生态种养殖产业,修建回归自然的新型农庄,利用农村自然环境或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通过集观赏、采摘、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观光旅游休闲产业,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模式。我市积玉口镇的古城村非常典型。案例7:古城村借助人文历史资源和山水肌理,探索生态农业旅游新路径。古城村位于积玉口镇西南方5.7公里处,全村共 386户,2063余人,总耕地面积4560亩。村名因一座占地300多亩名为古城台的土丘而名。古城村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有传说中的孙叔敖衣冠冢、火凤凰、镇湖神牛等众多的传说故事,村里70座古墓更是充满传奇色彩。紧邻古城村的借粮湖,与荆州、荆门两市接壤。湖区面积1.2万亩,景色优美,风光绮丽。湖内盛产鱼、虾、蟹、莲藕、菱角等水产品。湖周99个湖汊呈锯齿状,犬牙交错。湖畔自然条件独特,是潜江市唯一具有丘陵地貌的地区。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采莲侍君观,捉鱼等君尝,湖光映天色,泊渚好借凉”,就是赞颂借粮湖美景的佳句。湖中的老王嘴岛曾是古代王侯闲居地,贬王嘴岛则是东周楚国王子的流放地。可以说该村集历史古迹、民俗风情、佛教文化、水上世界、微缩景观、绿色餐饮为一体,是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2008年5月,古城村成立了借粮湖文化旅游协会,协会组织社会力量,修复了镇湖神牛、滴水观音、龙柱、三清观等文化建筑,计划下一步还将逐步修复楚王宫、钓鱼台、玉石中田等历史文化景点。同时,为了改善借粮湖周围的交通条件、为观光者提供便利,镇委和村组织筹资铺修建了5公里的沥青路,并在沿路安装了路灯,移植了560棵高规格的绿化树。村内民居住宅也有三分之一是徽派建筑,一色的粉墙黛瓦马头墙,可谓古色古香,室内有天井、雕刻、画廊等,别具一格。目前,全村已有10多家“农家乐”休闲农庄,旅客来此观光后,可就地休闲娱乐。2011年古城村还被授予首届“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六)城镇带动型 城镇带动型是指依托区域中心城镇的辐射力量,带动城镇周边地区乡村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城市与周边乡村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一体化,形成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模式。该模式通过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形成明显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借此大力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的城郊服务型农业,通过“菜篮子”工程、物流配送、订单供应等方式,为城镇提供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品,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进而带动美丽村庄建设。我市老新镇的田李村特征非常明显。案例8:田李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建造秀美宜居村庄。作为全市新农村示范村的田李村,位于潜监公路旁,是老新镇的比邻村,因与镇区相连,交通便利,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镇村两级“两委”班子立足实际,认识到只有充分发挥本村的地域优势,积极调整种、养殖结构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自2011年起,村委会借助“迁村腾地”和“危房改造”等国家政策的扶持,陆续引导全村村民逐步搬迁,新址由村委会统一规划设计,位于镇域内主干道熊老公路两旁。搬迁后每个村民小组平均可多腾出100多亩田地用于耕种养殖。村委会还利用水利局“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国土局“土地平整”项目的资金补助,在全村新修了8个“U型渠”,改善了全村的公共基础设施,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田李村营造了良好的种、养殖环境。村“两委”班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多渠道大力发展和扶持规模养殖。目前,全村养鸭专业户已发展到9户,共有蛋鸭2.8万余只。养殖户每年从汉川等地购入80-90天的成鸭,虽然成本较高,但是饲养天数短,产蛋率高,利润可观。平均一只鸭可赚净利润40元左右,每名养殖户的年收入可达十万元以上。同时还有畜特局的科技人员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加上完善的防疫体系,极大地鼓励了农民的养殖积极性。通过发展生产,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环境面貌,田李村形成了农村基础设施功能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的秀美宜居村庄。案例9:龙新村通过土地流转,大规模发展葡萄种植,带动新村建设。龙新村位于潜江市腹地的龙湾镇,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共300户,1520余人,总耕地面积1800亩。尽管村子不大,但因地处219省道旁,所以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为该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年来,龙新村“两委” 班子先行试水,摸索土地流转模式,活跃乡村经济。通过以农稳村,以企兴村,探索出一条发展特色农业、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村级集体收益年增收60万元,总资产达1000万元以上,集并流转土地1000多亩。通过集并流转土地,龙新村自2009年起,在葡萄种植能人冯金龙的带动下,开始大规模建起葡萄种植园。现在已由起初占地260亩、投资300万元的红提园发展为占地1200余亩、覆盖全镇3500余亩的大型葡萄种植基地,并统一引进了红地球、紫地球、美人指、维多利亚等市场前景看好的优质品种。同时,龙新村还成立了“潜江市博科农业合作社”,安排相关技术人员,每月组织一次技术培训、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今年合作社还邀请了省农科院以及大专院校的专家前来授课,引导种植户将目前的“半避雨”式栽培法向“全避雨”式栽培法转换,以提高种植户预防葡萄霜霉病的能力。目前,每亩葡萄产量可达4-5千斤,每斤价格在4-5元间。凭借优良的品质和适中的价位,龙新村的葡萄在武汉、宜昌、十堰等市场上供不应求,村民平均每亩葡萄地纯赢利一万多元。由于利润可观,全村现有三分之二农户从事葡萄种植。今年,龙新村还依据自身特色和便利的交通网络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项目。通过重点指导、典型引路、市场运作等多项措施,培育更多的以“葡萄园观光采摘”为代表的农业观光旅游景点,引导葡萄种植向生态观光型发展,农产品向旅游商品发展。积极把龙新村葡萄观光采摘园,建设成为潜江市高标准的鲜食葡萄优质高档产业化商品基地。二、潜江市“秀美生态乡村”模式的成功经验及示范意义毫无疑问,建设“秀美生态乡村”,是我国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美丽中国”的乡村平台。各地基于对美丽乡村建设理念认识的差异,加之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的不同,以及城乡一体化水平推进的差异,形成了特色各异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通过调查比对,我们发现:潜江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虽然类型各异、风格有别,但却存在诸多共同的经验,值得推广借鉴。1、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主导,国家政策支助是秀美生态乡村建设的坚实后盾 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及其产业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农业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但其直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小,因此,农业需要国家的扶持和帮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国家的发展战略,在此过程中,地方党委和基层组织肩负着抓具体抓落实的责任。而国家的各种扶持政策,也只有通过各级地方党委和基层组织的运作,才能落地生根。毫无疑问,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扮演着引领者和推动者的重要角色。一是各种扶持政策的争取到位,各种建设资金的合理分配调度都必须通过组织之手予以落实。譬如,郑家湖村经龙湾镇党委争取到省国土厅“土地平整”项目2000余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万家岭村由熊口农场党委和市国土局共同通过“新农村建设”和“迁村腾地”项目的支持完成整体搬迁;田李村通过老新镇委争取到市水务局的“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修建硬化沟渠等。二是各地新村规划的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高力度的监管督办都付出了地方各级党组织领导者的心血。譬如熊口农场党委请到市建筑设计院为万家岭设计高规格的新村规划;杨潭口村支部在村民搬迁过程中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配套基础设施等。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民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序流转,各种纷争的排解都凝聚着地方各级党组织成员的智慧与辛劳。譬如,梅嘴移民新村在园林办事处党委的协调指导下,调用光明村土地建设新村;龙新村党支部利用土地流转,发展大规模葡萄种植业。2、规划引领,因地制宜是秀美生态乡村建设的品质保证“秀美生态乡村”,关键词一曰“秀美”;二曰“生态”。新村美不美,规划设计是前提,如何让“秀美”与“生态”完美联姻,领导者的理念,设计者的智慧,民意的吸纳,本地本村地理特质、人文风貌、历史传说等的综合有效利用与展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从实践来看,注重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建设并加强跟踪质量监管,是秀美生态乡村建设的品质保证。首先,编制秀美生态乡村建设规划,要做到统筹兼顾、城乡一体,不能单打一,顾此失彼。其次,建设发展要做到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要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规划设计理念,综合考虑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结合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做到“城乡一套图、整体一盘棋” 。调查中我们看到,无论是积玉口镇古城村的“农庄”旅游,龙湾镇郑家湖村的精品水产养殖,还是白鹭湖农场关山分场的“虾稻共作”带动模式,都能根据本村的地理位置及资源特质,把美丽新村建设与人文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兼顾起来,精心编制村庄规划,努力突出村庄风貌特色,着力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的原则对村庄进行合理的分类规划。3、产业支撑,特色发展是秀美生态乡村建设的经济后盾美丽乡村不可能画饼充饥,幸福生活也不可能一味靠外资援助,所以,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本地经济,才能找到美丽乡村的源头活水,才能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有特色产业作为支撑。首先,要立足资源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并形成特色。有特色就有优势、就有竞争力。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突出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地域特色,资源禀赋的独特、地域条件的个性便是“特色”,找准了自己的个性,培育独特的产业,增强经济竞争力,就有了建设美丽乡村的资本。譬如,关山分场大规模发展“虾稻共作”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其农场国有土地好集并和地势低洼水资源丰富特点发展壮大的。并且,他们还借此为农场吸纳到了广东省的海纳农业有限公司3个亿的慕名投资。古城村的“农庄”经济也是充分发掘了借粮湖流域的风光魅力和积玉口历史典故风物传说等众多的优势。其次,要建立专业化特色产业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绩效为核心,对本村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进而探索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企业模式,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如:龙新村的葡萄种植基地、郑家湖村的渔业养殖基地、永乐村的大棚蔬菜生产等。 第三,还要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高产品质量品质,赢得市场空间。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空间扩展的根本保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更要注重绿色和无公害化特点,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营养性。关山分场种植的环保稻谷之所以畅销,正是因为其水稻无农药残留,是纯绿色农产品。郑家湖村的水产品也是因为通过严格的检验标准,有良好的品质作保障,才备受消费者亲睐。4、城乡联动,部门大合唱是秀美生态乡村建设的外部动力美丽乡村建设,主阵地在乡村,但建设主体却不唯乡村。在当前我国大力转变发展方式,推行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政策,推进以人为本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建设秀美生态乡村,绝不仅仅是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以及地方党委的事。它涉及到城乡均衡发展战略实施、涉及到共享改革红利的社会公平正义原则落实、涉及到建设美丽中国的共同的社会责任。因此,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持,在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下,调动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特别是城市部分职能部门的力量,积极支持、投身和参与到新时期的生态乡村建设中来,就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基本要求,更是社会各界应有的共识与使命。调查中我们看到,在我市的生态乡村建设中,这种城乡联动、部门大合唱的局面处处皆然。农业部门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国土部门的“土地整治”项目、水务部门的“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畜特水产部门的“特种种养殖”扶持项目、科技部门的免费技术培训与指导、植保部门和动检部门的免费防治与检验检疫、文化部门的“农家书屋”等等……正是有了他们的强力支持与参与,新时期的生态乡村建设才热气腾腾生机勃勃,显示出无穷的活力,昭示出美好的未来。5、调动农民参与、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能动性是秀美生态乡村建设的内在源泉毋庸讳言,美丽生态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直接和主要的受惠者也是农民。因此,怎样调动一家一户的分散耕作的农民的积极性,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它需要各地党委和村级党组织既要发挥主导作用,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既要自身有较强的领导能力,还要有会做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能力;既要身体力行投身美丽生态乡村建设的主战场,还要学会尊重群众、倾听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要善于借用民间组织的力量,共同打造美丽生态乡村建设的合力。譬如杨潭口村的建设规划设计,就是按照“专家设计、公开征询、群众讨论”的办法,经过“五议两公开” 程序,让群众参与到规划设计中,确保村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让群众满意。并且对于观念转换困难、暂时不愿意搬迁的农户,他们也采取了宽容、理解,让事实来教育群众的办法,让他们分期搬迁。梅咀村的整体移民即是按照总体规划,根据“先易后难、分类指导”的原则,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熊口农场党委在万家岭村搬迁过程中,就是遵循“两户一联自愿组合、外观统一内设自愿、自己监工保证质量、基础设施公家配套内部装修个人负责”的原则进行,由于充分尊重了群众的意愿,群众参与的热情非常高,也保证了工程保质保量顺利竣工。此外,田李村、工农村、梅嘴村、郑家湖村、农新村等都有大量的诸如“运输协会”、“供销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群众自治组织在自觉为群众跑市场、搞运输、做服务事宜,这些群众自治组织既方便群众服务群众,又维护群众利益;既成为了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有效补充,又是一支生态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三、潜江市“秀美生态乡村”建设模式的有关启示建设秀美生态乡村,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其作为一件新生事物和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大量的开创性工作,也必然要经过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探索过程。我市上述成功模式的经验,也都是各地不断探索、认真实践的结果,在看到其对其他同类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其中揭示出的需要我们思考的突出问题。启示一:中国的美丽乡村发展路径,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会表现出更多的多样化特征从前述分析来看,我市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路径各异、风格有别:万家岭村、杨潭口村、工农村和梅嘴村是通过“迁村腾地”或者实施“移民工程”来进行整体搬迁的,它们属于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改善人居环境,就地实现“农村城市化”。田李村和龙新村则是利用区位优势,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使本村经济与城镇经济得以平衡发展,依托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关山分场主要是通过发展特色农业而致富的,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集体经济” 成分。郑家湖村是依托人文景区的优势,发展高附加值的生态农业。古城村则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条件,发展观光休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由此可见,仅仅地处江汉平原的潜江市,其美丽乡村发展路径的多样化特征就已经在现实中表现得十分清楚。放到湖北以及更广阔的背景来看,这种路径和模式的多样化不容置疑。从理论上讲,当今中国,由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加之“四化同步”,所以乡村发展必然受多重元素的影响。从实践的角度看,村庄本身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与环境、经济基础甚至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认知的影响都比较大,尤其在目前急剧变迁的中国,再用一个统一的所谓模式来统领中国村庄发展,基本上是不现实的。再说,那样也会造成更多的简单化和同质化。启示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和进度,有赖于地方集体组织经济实力的增强,有赖于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创新农业经济组织形式中找答案。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配套建设新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也需要资金来保证。前述调查的案例显示:那些能够争取到国家项目资金的地方,那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地方,那些与特殊项目或者重大工程相关联的地方,美丽乡村建设就如火如荼、生机勃勃。反之,在经济基础薄弱和区位位置差劣的地方,“美丽乡村”依然是路途遥远,因为他们基本处于自然散漫发展状态。很显然,农民个体的资金不可能拿出来用于公共事业,即使是农民达到了富裕程度,虽然楼房林立,却往往缺乏统一规划,显得错落杂乱,有新村无新貌。想要配套公共设施,也是困难重重。这一方面在于我国农村普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实质是解决了“分”的问题,集体的事、公益的事不到万不得已无人关心、无人过问。“统”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或行政上的,真正经济上“合” 的问题还没有破题。因此,如何摆脱当前农村的松散状况,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农村产权制度,需要从刚刚颁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找答案,即:落实给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发展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合作经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将其与农民的力量集聚起来,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从前述成功模式的实际情况看,在一些村级集体组织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其村庄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都比较好,农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也好于其他的村。万家岭村和工农村的模式虽然不具有普遍意义,但这两个村主要是依靠集体的力量而建设新村的经验说明:集体经济的富裕程度和农民的组织化的程度,对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有着直接推手的重要作用。启示三: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政府和基层党组织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企业和社会民间组织为辅助力量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有三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一是政府和地方党组织的力量,二是农民的直接参与,三是企业和社会民间组织的力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这三方面的力量都很重要,但在具体建设中地位有所不同,角色也有差异。政府扮演的是主导者、引导者角色,农民是主体建设者和受惠者,企业和社会民间力量是辅助者。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政府和基层党组织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引导,首先要认真制定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规划先行、科学指导。其次要加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投入,要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项目扶持等形式,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积极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建设美丽乡村的合力。第三,政府和基层党组织要加强跟踪监管,确保好事做实、实事做好。因为美丽乡村建设往往牵涉面广、战线也拉得长。监管不力,极有可能造成浪费和腐败。同时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但并非要政府大包大揽,因为农民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也是直接受惠者,农民满意才是最终目标。所以最终还是要靠农民自己来建设。只有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尊重他们的创新,保护他们的权利,充分调动农民建设自己家园的积极性,美丽乡村建设才能找到主体力量。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以农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如道路、供电、安全、饮水、就业、看病、子女入学等)入手,让他们参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使农民成为建设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农民真正获得主人公地位。当然,广泛吸纳企业和社会民间组织力量参与,使之成为必要的辅助力量也是应有的智慧和选择。因为新村建设、基础条件改善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正是拓宽农村融资渠道、深化招商引资的重要前提,而企业家对利益的追求也必然让他们追逐这些前提,这就决定其将成为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面貌的强大辅助力量。 启示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注重发展乡村文化,必须以培育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来增添美丽乡村的内涵,实现“秀美乡村”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必须认识到,我们所追求的美丽乡村绝不应该仅仅只是外在的“经济发展、村容整洁”那么简单,“美丽乡村”的深刻内涵应该是人的素质的同步提高,是造就新一代有文化、懂礼仪、树新风的现代农民,是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同步提高,进而实现“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地方新村是建起来了,但环境保持、村民习俗等等却没有同步跟上。垃圾乱推乱倒、废弃物随意焚烧、打麻将成风的现象比比皆是。显得与“乡风文明”格格不入,与“美丽乡村”格格不入。而在那些比邻城郊的村庄,或者党组织注重文化建设的村庄,则是垃圾桶摆放整齐、有保洁员定期清扫;“农家书屋”人头满满,学知识学科技蔚然成风;广场上腰鼓队鼓声隆隆、健身舞阿罗多姿;篮球场欢声笑语年轻人身手矫健……一排现代城市文明风景。譬如前述案例中的梅嘴村、万家岭村所展示的村民精神风貌,就让人感到了“文明”、感到了“健康”、感到了“和谐”,感到了“秀美生态乡村”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