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622948
大小:10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5
《中学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学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学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加强中学德育工作,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学德育的重点。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在中学德育工作实践中,发现学生存在着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受主义等倾向,认为读书无用论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问题的成因,并寻求对策,更好地开展
2、德育实践,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学德育问题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85-02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进行集中阐释。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
3、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学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加强中学德育工作,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学德育的重点。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当今中
4、国正以快速的步伐走向世界,如何使我们的德育工作能够满足时代的要求,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也正是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所要探究的问题。中学德育要想摆脱目前困境,获得发展的活力,必须探索产生这种困境的内在原因。只有找出真正的病因,才能把握德育的方向,才能走出困境,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思想错位,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拜金主义思想抬头。有些学生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唯我”。他们认为那些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为社会进步而做出牺牲的人,是“傻
5、子”。“一切向钱看”,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孝敬心。形成塑造自我形象上的“盲崇”心态,他们在生活上的“阔气”,言谈举止的“俗气”,对待他人的“霸气”。对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触心态,他们拒绝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 2.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弱化,享乐主义思想抬头。在物质生活上,有些学生追求过度的享乐,讲排场、比名牌、比阔气,追求不切实际攀比,千方百计逼迫家长给钱。为了享乐甚至偷抢他人钱物。9 3.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趋于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抬头。为了个人利益情愿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有些同
6、学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违反《中学生守则》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 4.读书风气明显淡化,“读书无用论”思想时有抬头。一些中学生无故旷课,上课不专心,厌学情绪严重;沉溺于网吧,喜欢打游戏,聊天;喜欢玩手机等。 二、学生产生问题的成因 1.学校教育本身存在问题。首先,德育课程纸上谈兵。尽管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已经明确指出了德育课程生活化的方向,但没有人用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来检验思品课教师的工作,评价的标准依然是课上的好不好,学生考的好不好。其次,德育方法简单,以管代教。有人认为
7、德育就是对学生的管理,只要学校或班级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遵守,再加上奖惩措施和德育工作者的威严,就可以使学生服帖,德育成了高压式教学。德育活动名不副实,大多德育活动只停留在形式上,追求一时热闹,不注重实效。学生受到的感触不多。没有从学生的生活准则,思想文化修养,内在信念上下工夫。第三,德育观念淡薄,德育为先的理念没有在学校工作中得到很好落实。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智育显然受到学校、家长与社会的重视。在以考试为主导的学校教育,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们,也渐渐淡漠了对学生德育的重视,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
8、“第二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体魄被淡化。我们的教育还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没有考虑学生一生的需要和发展。这就足以证明我们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9 2.中学生自身发育的特点。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人生最活跃的阶段,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包括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等)的反应较之成人要敏感得多;另一方面,已有的社会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迹,他们对新生事物往往采取直接吸收并主动适应的态度,缺乏成人那种先用已有知识系统去审视,然后再逐步认识和承认的过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