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617518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有效问答造就有效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有效问答造就有效课堂 问答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之一,如果使用得当,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反之,则事倍功半。我们都清楚例题图是一节新授课中比较重要的部分,那在出示例题图后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呢?结合听课实践谈一两点实用技巧。 一、问要"准",答要"明"4 准就是准确无误,没有偏差,不走弯路。明是明明白白,老师心理有杆秤,学生听得明明白白。四年级上册找规律这一节新授课开始,一位年轻的教师在出示例题图后这样问道: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看到了兔子,有的说我看见了许多蘑菇。老师问的问题太大,指向性不明确。
2、学生说不到点子上是情理之中的。只有问题瞄准目标,学生才有思考的方向,才不会答非所问,扯得太远。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我们年轻的教师习惯性地喜欢在出示例题图后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天马行空,有离谱者甚至回答我看见了大树与小草,真让人啼笑皆非。上课老师在听到不是自己的预想的答案之后有的置之不理,有的敷衍应付,上课的开头就随便糊弄过去,可想而知下面的学习效果怎样。要想问题问得准确无误,笔者认为授课者在课前要做大量的思考,这一节课我的授课内容属于什么类型,是应用题教学,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是找规律。把握住大的方向,你才能知道你要问什么,
3、想要学生怎么回答。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与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里,"顿悟"由此而生。学生在接触到一节新课的时候他没有太多的经验,只有依靠教师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看到的往往是图中最直白的图画,没有看到图画中隐藏的数学问题,数学本质。在找规律这节课教师何不这样问,在老师的挂图上有三组图画,你能找到这三组图画的共同特点吗?一针见血,直击问题核心: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在这种问题引领下学生有思考的方向,不再只关注表面。学生可能用
4、自己的语言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可以补充,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理清概念的含义。 二、问要"精",答要"透"4 精是少而不漏。透是能触碰到本质。学生在接受了一一间隔这个概念之后,接下来就是结合例题图的三个小图探寻规律: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种物体的个数相差1;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在"找"上面做文章,真正找起来。年轻的教师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出不同的物体的个数,问:你能数出兔子的个数吗?蘑菇的个数呢?学生一一回答。那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大小怎么样?学生答一个多1个少1.第二个小图又接着问夹子多少个?手帕多少个?他们的数量
5、有什么关系?学生还是一一作答。到第三幅图依然如斯。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但问答与对话只有发生在学生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之后才能有效。教师急于求成,用一连串的问题,而且是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看上去可能掌握了知识,其实知识还是空中楼阁,什么情况下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数量相等?什么情况下多1.恐怕只有部分尖子生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懂了,而大部分学生只能依靠课后练习慢慢理解了。与其这样一一问答,为何不将有坡度的三个问题一起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寻,找到规律。(1
6、)数一数,填表格。 (2)比一比每组两个物体的数量有什么关系?(3)除了数一数,你还有其他的方法比较每组物体的数量吗?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对知识的过程性体验,但如果这种经历缺少数学思考的支撑,也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数学思考的支撑则是教师的有效问题和有效理答。在师生交流中慢慢接近规律,掌握规律,为后续应用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如果提问太琐碎,毫无意义。虽然表面上看上去教师问得从容,学生答得流畅,整齐划一,实质上很多问题没有思维价值。在数学教学回归本质的今天,追求真实高效的常态课尤为重要。学生能口答的问题尽量少问。学生经过探寻然后
7、组内交流,其实是学生与学生进行的一个初步的问答活动,让大部分学生甚至是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有效问答之中。在后续的班级交流中,在教师的答过程中能有效调控问题本身和学生参与答题的方式,方法,要求等,最大限度实现课堂问答的有效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追问生成课堂精彩4 学生找到了例题图中的规律,这时教师应该追问:是不是所有的一一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都有这样的两种数量关系呢?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让学生畅所欲言。只有得到验证的规律才是普遍规律。才有说服力。这节课学习到这里算是中规中矩地完成任务,但笔者觉得还不够,因为一一间隔的两个物体除了
8、可以排成一排还可以围成一个圈,教师还应该追问:那围成一个圈时一一间隔的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呢?引发学生将问题向深入思考。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提问由浅入深,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