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关于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ID:24596955

大小: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关于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_第1页
关于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_第2页
关于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_第3页
关于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_第4页
资源描述:

《关于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毕业关键词:产后出血;相关因素;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相关的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以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产妇5166例作为观察对象,将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500ml定为产后出血。观察产妇一般情况、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产程、分娩方式、心理因素等。采用容积法+称重法测量产后出血量,运用PEMS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166例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154例,发生率2.98%,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例经产妇高

2、于初产妇(P<0.01);剖宫产高于阴道分娩(P<0.01);多胎妊娠高于单胎妊娠(P<0.01);有产前高危因素的占产后出血的83.17%。产后出血原因排位为:宫缩乏力占66.23%,胎盘因素占24.03%,软产道损伤占9.74%。结论:病理产科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是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的重要措施。医学网  产后出血是产科分娩期严重并发症,位于引起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其发病率占分

3、娩总数2%~3%。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资料,还是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均显示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临床稍微忽略或处理不当,救治不力,往往造成产妇死亡。因此,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是产科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对本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产妇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分析,以阐述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制订防治措施,降低孕产妇病死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本院分娩产妇5166例,发生产后出血154例,产后出血发生率2.98%。发生产

4、后出血的病例经积极治疗无1例死亡。(转载自.NSEAC.中国评价网)    1.2 方法  1.2.1观察内容产妇的一般情况,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产程、分娩方式、心理因素等。  1.2.2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为产后出血。  1.2.3产后出血测量方法①阴道分娩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即臀部放置塑料聚血盆,胎盘娩出、会阴伤口处理完毕后产妇用面积法计算血纱布及血染产单上的血量。会阴垫用称重法计算出血量。②剖宫产分娩切开子宫壁后先吸尽羊水弃之,然后用负压瓶收集血

5、,其他出血测量方法与阴道分娩相似。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PEM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及出血量  154例产后出血产妇中最小年龄18岁,最大39岁。初产妇73例,经产妇81例;孕周29+4~44+2周。出血量≥500~1000ml105例,>1000~2000ml36例,>2000~3000ml10例,>3000ml3例。    2.2 初产妇与经产妇发生产后出血情况  3年间住院初产妇3279例,发生产后出血81例,发生率2.47%

6、;经产妇1887例,发生产后出血73例,发生率3.87%。两者比较P<0.01。    2.3 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关系  阴道分娩3923例,发生产后出血98例,发生率2.49%;剖宫产1243例,发生产后出血56例,发生率4.5%(X212.4634,P<0.01)。    2.4 单胎妊娠与多胎妊娠发生产后出血情况  单胎妊娠5057例,发生产后出血146例,发生率2.87%;多胎妊娠89例,发生产后出血8例,发生率8.99%(x2=9.2867,P<0.01)。    2.5 

7、发生产后出血时间  本组资料中发生在产后2h的106例,占68.83%,2~24h内48例,占31.1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