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思想与行动的对话

寻求思想与行动的对话

ID:24561029

大小:6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15

寻求思想与行动的对话_第1页
寻求思想与行动的对话_第2页
寻求思想与行动的对话_第3页
寻求思想与行动的对话_第4页
寻求思想与行动的对话_第5页
资源描述:

《寻求思想与行动的对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寻求思想与行动的对话[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构想,预设了我国宪政建设的理论起点与归宿。而当今,宪政命题虽然掌握了话语霸权,却仍有隔靴挠痒之嫌,甚至变成容不得他者的压迫性话语。说到底,是因为思想和行动之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偏差,由此带来宪政建设成果的差强人意。摆脱建构理性主义的情结,为思想与行动寻求对话的平台,才是中国宪政建设的出路。[关键词]保守主义;构建理性;进化理性对中国宪政现状进行平心静气的思考后会发现,在当前中国,行动不可能超过思想的进度,就拿民主构建来说也是如此。民主政体是一个保守政体和妥协政体,即便社会上产生了斑驳陆离的新思想,大部分也会在协商过程

2、中消解。今后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是一日千里的急行军,原因很多,如民主的保守性、历史传统的惯性、人口问题、民族国家振兴的需要等等。与此同时,思想的突飞猛进却是不可逆的事实。在思想与行动错位的情形下,思想界应多关注一下社会行动,行动者也应倾听一下来自思想界的声音,积极寻求二者之间的对话,探寻一条适合中国的宪政渐进之路,应不失为明智之举。一、在试错中演进的宪政史宪政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规范,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历史工程。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宪政问题,不仅要有细致入微的分析,更要置诸宏观的历史背景加以考察。追溯中国宪政的历史,一般要寻到清末立宪,而宪政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却要更早一些。然而近

3、代中国的宪政思想和宪政行动每每以失败告终,林则徐被放逐,洋务运动破产,维新变法昙花一现,清末立宪骗人骗己,辛亥革命成果拱手让人,南京政府的种种骗局,均留给国人无限惆怅。新中国的成立带来了宪政建设的契机,然而新中国的宪政和法治建设同样不是一帆风顺的,法律作为一种统治工具的作用被认识到了,但是在保障人权和自由方面更为根本性的作用却被忽视了。在毛泽东看来,法律就是一种专政工具,虽然他认识到法律要保护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权利,给公民以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等等自由,还要保卫人民进行和平劳动。[1]虽然人民的权利被提到,但很快被淹没于各种带有专政性质的社会运

4、动中。反右斗争,“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阶级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带来的结果是法律虚无主义,人治主张更是大行其道,中国的宪政建设一次又一次被中断。改革开放开创了宪政建设的新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的“十六字”方针,全面系统地阐明了中国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对立法、执法和守法都作了明确规定。1982年的十二大报告专门论述了民主法制建设问题,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我国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并进一步强调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以及加强普法教育等。进入90年代,宪政建设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十五大更是提

5、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十六大报告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文化进步的成果,涵盖民主、法治、人权、自由、理性等理念,包括政治观念、政治制度、政治程序、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内容。建设政治文明,关键就是要进行宪政建设和宪法变革。现代意义的政治文明包括政治的规范化和法治化、政治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政治的公开化和理性化等等,这些都可以在宪法里面找到起点,都可以而且必须通过宪政得以实现。因此,加强宪政建设和宪法变革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构想,更是

6、充满着理论创新的气息,闪耀着宪政哲学的光芒。这一战略构想实际上预设了我国宪政建设的理论起点与归宿。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把民主、法治、宪政的制度性因素有机地融会在一起,互相促进、协调配合既要进一步扩大政治民主,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协调机制,扩大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又要积极地推进法治进程,用新的法治理想、宪政理念去宣布社会转型的意义和必要性并籍此凝聚社会多数成员的共识,致力于培育以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政治法律秩序,以推动社会向更为民主文明的方向发/P

7、今法治、宪政理念同样深入人心,这种深入人心宄竟又是怎样一种状况,似有必要透过蔚为壮观的幄幔来一番审视。改革后的三十年可以说是中国宪政史上最为明媚的春天。在这一背景下,宪政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现实中的种种困顿引起了学人无限的思考。有一个很明显的例证:“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官方话语,可是这一主张被提出后,一些类似的口号便时常见诸报端,大到一省一县,小到一村一镇,更甚者竟提出“依法治家”、“依法治山”、“依法治水”、“依法治校”等口号,让人啼笑皆非。当形形色色“法治”不断闪现于国人眼前时,人们刚刚建立起来的对法治的信念也被消解殆尽了。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