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综合护理干预对肛瘘患者术后护理效果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综合护理干预对肛瘘患者术后护理效果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肛瘘患者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护理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诊治的92例复发性肛瘘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2例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的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入院宣教、术前及术后护理干预、饮食护理干预、尿潴留护理干预等多项措施。术后运用(NRS)评分法对术后4h、术后1~3天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通过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4h疼痛程度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患者
2、术后1~3天疼痛程度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肛瘘是常见的一种肛肠外科疾病,是说直肠或者肛管由于病理原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的外口有脓性液体分泌,疼痛,肛缘索条状硬块,瘙痒,同时伴有寒战、发热及乏力等全身症状。现今手术治疗仍然是肛瘘治疗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实施肛瘘手术患者术后常常出现程度不等的并发症和疼痛感,对患者的康复速度产生影响[1]。最近几年,随着医学护理学的不断进步,医学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肛瘘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对患者实施系统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缓解患者的痛苦,有助于患者早期恢复。我院选择201
3、4年1月~2015年12月间诊治的92例复发性肛瘘患者,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诊治的92例复发性肛瘘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2例患者中,32例为男性,10例为女性;年龄在18~62岁之间,平均为(47.2±2.6)岁;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34例为男性,16例为女性;年龄在20~61岁之间,平均为(48.3±2.6)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未见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1.2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护理的基础
4、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让护士对患者分管,实施全程陪护,对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入院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通过主管床位的责任护理人员依据临床护理路径方式进行接待,向患者讲解有关病区的分布、环境、主治医生、仪器设备以及责任护士,同时向患者发放资料调查表,掌握患者的工作环境、文化水平、需求以及家庭情况等等相关信息,多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心理感受,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让患者对病区环境尽快熟悉,缓解其紧张焦虑状态[2]。(2)术前干预:责任护理人员详细向患者说明手术的操作方法以及手术的必要性,术后的情况等等,缓解患者的思想顾虑,争取得到患者积极配合,提升
5、患者治疗的信心,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术前指导患者学会正确的床上大小便方法,做好术前肠道及皮肤准备,术前保证良好的睡眠,为次日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3]。(3)术后干预:依据患者麻醉方式不同,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多采取去枕平卧位,密切注意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伤口有无渗血等。告知患者排便后要进行中药熏洗坐浴,保证伤口处于干燥清洁状态。(4)饮食护理干预:告知患者多使用新鲜水果、蔬菜以及粗粮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同时多食用红薯、香蕉等,不可使用辛辣刺激食物,不可饮酒,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4]。术后对腹部进行按摩,如存在便秘情况,可适当的服用缓泻剂,保
6、持大便通畅,降低对肛门的刺激,进而缓解伤口的疼痛程度。1.3疼痛判断标准根据数字分级法分级标准:无痛为0,轻度疼痛为1~3分,中度疼痛为4~6分,重度疼痛为7~10分。1.4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5.0系统软件,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P2结果通过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4h疼痛程度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患者术后1~3天疼痛程度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小结大部分肛瘘患者不了解自己所患的疾病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当面对手术时更加害怕和恐慌,每天都处在担忧之中。这种自我暗示的方法,常常会对手术创
7、口的愈合产生影响。因而,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要面带微笑、热情,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以便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同时运用倾听、同情等沟通技巧,这也是护患沟通的基本方式,也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条件[5]。通过倾听患者的心理想法,表达出对患者的尊重,加强护患之间情感交流,让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以便能够更好的配合治疗及护理。总而言之,复杂性肛瘘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缓解术后疼痛程度,降低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有效提升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