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553211
大小:5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5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高海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高海燕♦高海燕山东省平度市丙关中学266700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因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值得每一位英语教师思考的问题。一、教师要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展现在学牛.面前因为初中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牛.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高尚的师德将对学牛.产牛.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要热爱关心每一名学生,切忌训斥、讽刺、挖苦学生;对待那
2、些潜能生,更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另外,教师扎实的基木功也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要通过教师自身字迹清秀、规范大方、直观简练、重难点突山的板书,发音准确、语言简练、语调抑扬顿挫、感情丰富、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教学语言,富于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总之,教师高尚的人格和精湛的专业素养是无声的教育力量,会给学生的心灵打上深刻的烙印,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利用现行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能够入选新教材的文章,大多题材好、语言美、文章深,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
3、生发现和欣赏作品中的人物美,用感人的艺术形象、崇高的思想感情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具体做法有:1.在口语交际中进行渗透。英语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牛.的交际能力,而英语课堂教学木身就是一种师生、生生间的交际活动,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树立榜样。1.利用教材中的每一个话题进行渗透。现行的英语教材基本上是一个话题-个单元,如教学Mothers’Day、Fathers’Day、Women’sDay、TheOldMen’sDay等节日活动吋我是这样布置课后作业的:让学生
4、用英语向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祝福,并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以致用,又使学生学会了关心他人。又如,在学〉J“Howdoyoudo?Howareyou?Excuseme,canyouhelpme?Thankyouverymuch.”等等一些礼貌用语吋,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礼仪之邦,讲文明、讲礼貌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杜绝打架、骂人等不文明现象。3.在例句练中进行德育渗透。英语教学中无论是教竿词、句型还是语法都离不开举例,教师要进行德育渗透,就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结合实际,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例句,做到在学:>」语言的同吋进
5、行德育渗透。比如在教学句型“Whenisyourbirthday?”吋,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刘翔、张怡宁、郭晶晶等中国奥运冠军的相片来教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教育。4.在辩论中进行德育渗透。有时,学生对一些课文内容的了解存在分歧,教师可以把冇争议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进行辩论,在U语交际中,辩论对人的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要求最高,它能最大限度地锻炼语言,又能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例如进行“Nosmoking!”句式教学吋,让学生讨论“Issmokingabadhabbit?Why?Whynot?”这一
6、话题,通过辩论,不但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又有助于学生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三、利用英语活动和其他形式相结合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疲与课外学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英语活动课和英语主题活动。教学应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当地实际不断地创造新的有效形式,如英语学>』报、课外活动等。课堂是最重要的常用的手段,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言传身教的作用;课外活动及学板报又是必要的辅助手段,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参观及考察活动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感受更加深刻,具冇其他形式所没冇的特点和优势
7、。教师在教学中应因吋、因地、因人制宜,勇于创新,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各种形式的作用。例如,把学校纪校规的活动与英语语法祈使句的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归纳和练习使用祈使句的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举行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英语角,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加强环保教育和增强环保意识。以上教学与活动使学生的组织、交往、分析、判断、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使德育效果在实践中得到了巩固,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总之,初中英语教师要自觉掌握和提高德育知识,把德育教育贯穿英语教学始终,这是教学的灵魂所在。这样才能减轻应试教育的
8、砝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也只有这样,才尽到了教师的天职,既教书又育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