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的比较阅读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的比较阅读

ID:24551218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的比较阅读_第1页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的比较阅读_第2页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的比较阅读_第3页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的比较阅读_第4页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的比较阅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的比较阅读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都是游记散文。但是,这两篇山水游记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它们不侧重写景抒情,而是借记游寓理言志,别具一格。《游褒禅山记》精辟地论述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作者指出:要知难而进,才能极尽“非常之观”;还指出求学时“深思而慎取”的重要性。《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考辩性质的游记,强调对任何事物做判断,必须“目见耳闻”,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这两篇游记散文的相同之处是:不仅形象地描写了景物,而且在描写景物中表现了深刻的道理。  《游褒禅山记》先记游山,

2、再由游山的感受引发议论,把记叙和议论紧密地结合起来。记游山,从“褒禅”山名之由来写到慧空禅院,由慧空禅院写到华阳洞。而叙写仆道的石碑,又是给后文抒发感慨提供依据。语言相互关联,行文十分缜密。然后作者再由前洞写到后洞,重点记叙游后洞的经过。作者并不泛泛写景,而是只写自己感受最深刻的景物。记仆碑,只一句话:“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着重写发现仆碑、辨出“花山”二字,表现了作者认真考察古迹的态度。他还指出:“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又表现了作者精确的见解,为后文议论作伏笔。  作者在记游方面,文

3、字洗练,惜墨如金。他游记的重点在后洞,所以对前洞只用“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4一句,而后洞由于路远、幽寒奇险,游者稀少。前洞和后洞,处处对比着写。作者记叙游后洞所用语言平浅朴实,而寓意深刻。褒禅山的后洞里是那样“窈然”“甚寒”,洞又太深,只好“拥火以入”,凭着火光才可以看到洞中的“奇景”。但是正在“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之时,有个同行却提议:“不出,火且尽。”于是大家“与之俱出”。作者对于没有能走到后洞的尽头,没能尽兴游览,表现出非常惋惜的心情,“不得极夫游之乐”,这就为下文借事明理作了铺垫。作者由游山的感受,

4、进行透辟地说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因此,“非有志者”“力不足者”“无物以相之”都“不能至”。这个结论是十分正确的。作者把“志”“力”“物”作为达到“非常之观”的三个必要条件。他特别强调“尽吾志”才能“往往有得”,才能无悔无讥。另外,王安石在结尾处再次提到仆碑,联想到“古书之不存”,说明传闻之误,不可胜数,指出做学问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石钟山记》除描写所见景物外,还采取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反驳李渤的观点,进一步补充事实证实郦道元的观点。因此,《石钟山记》除了具有游记的特点外,还具有某些论说

5、文、特别是驳论的特点。文章开头引证《水经》,为下文质疑做好准备。然后客观记述郦道元对石钟山名由来的看法,以及人们对此说的怀疑和反驳。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于“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接着,苏轼记述了人们对“是说”的怀疑和反驳:“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从后文知道,苏轼是同意郦说的,但在这里没有表示态度,因为郦道元讲得不具体,没有指出是水与石穴相击成声,因此4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这既表现了苏轼在没有“耳闻目见”前慎于表态的求实精神,又为末段“叹郦元之简”作了伏笔。  接着写李渤对石钟山名由来的看法及作者对

6、“是说”的怀疑和反驳。“访其遗踪”“扣而聆之”,表明李渤也作过实地考察,并进行了实验;李渤和郦道元一样,也认为石钟山是“以声言之。”不过,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搏”的声音,李渤认为是以桴扣石的声音。“自以为得之矣”,这是苏轼对李渤的嘲讽。“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以此反驳,论证李渤的论点与论据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反诘有力。对郦说,“人常疑之”;对李说,“余尤疑之”。这就成了作者要亲自考究石钟山名由来的原因。  下面是全文的重点,苏轼写了自己亲自察访石钟山,用自己的所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观点,推翻了李渤的观

7、点。先访问了寺僧,表现了作者虚心好问,并不轻信。后写夜游石钟山,所见“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所闻“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与风水相吞吐,有?坎镗?之声”。通过两处“水石相搏”成声的描写,苏轼就用耳闻目见的事实,证实了郦道元的观点,推翻了李渤的观点。最后得出了要重视“耳闻目见”而不可“臆断其有无”这一颇富哲理的结论。4  这两篇游记散文突破了游记体裁的通常写法,独具一格。它不是借景抒情,而是因事见理,托物言志,可以说是游记形式的说理文。这样的文章记游部分是为说理作铺垫的,说理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正因为这样,记

8、游部分都写得比较简略,而说理部分所占篇幅较大。这些议论都是从记游所见所闻的感受中生发出来的,并加以提炼,使之具有普遍意义,成为生活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这种文章的议论,处处扣住记游的情景,前后照应,由实到虚,文笔曲折变化,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