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534260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5
《追求手法 更要追求学科教学的品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追求手法更要追求学科教学的品质摘要:在2013年苏州市初中化学教师优质课评比中发现,初中教师注意了追求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性,但在学科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上却存在不足,主要表现是:忽视推理方法的合理性、忽视物质结构状态的真实性、忽视反应机理的真实性。提出要注意提升学科教学的品质。 关键词:教学方法;科学性;严谨性;学科教学品质 :1005?6629(2014)3?0035?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2013年苏州市初中化学教师优质课评比于9月25日在苏州高新区苏州实验初中举行,来自苏州市的12位教师参加
2、了这次比赛。比赛分3组进行,4人一组,3个小组的课题分别是第3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中的“分子”、“原子的构成”和“离子”三个课题。评比要求:依据2011版课程标准及其上教版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和现场实时上课。评比主题是:“基于培养学生微粒观的初中化学教学”。 笔者有幸担任了这次活动的评委,听课的课题是“分子”。连续听了4位参赛教师的课,有喜有忧,觉得我们初中教师在追求教学方法上不遗余力,但在学科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上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1喜――追求呈现手法的多样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它的特性有:分子很小,
3、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等。如何说明分子具有这些特性,参赛老师动了不少脑筋,手法呈现出多样性。笔者试举几例: 案例1如何说明分子之小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66页第3章第1节中有如下描述,“用胶头滴管滴下的1滴水(约0.05g)中约有1.7×1021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kg。如果把一滴水放大到地球那么大,则一个水分子仅相当于1个乒乓球那么大”[1]。 教材中利用了很多数据来说明分子很小,这是一种方法。但有位参赛教师利用显微镜下看人体的图片来说明分子很小(见
4、图1),很有新意。 案例2如何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上教版教材中“大量科学研究证明,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2]。 实验1:将一小块干冰放进一塑料袋(如图2左),将袋口扎紧,一段时间后看变化(如图2右)。 干冰升华后,塑料袋鼓起。这个实验能说明两点:一是干冰分子是运动的,二是由二氧化碳分子间的距离变大,说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实验2:将品红固体放入盛有热水(图3左)和冷水(图3右)的烧杯中。 干冰和二氧化碳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它们都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因此得出结论:
5、“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这种推理方法显然是有问题的,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我们不能通过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因为一个实验具有偶然性。例如:二氧化碳通入水中,滴入石蕊试液,溶液变红,二氧化硫通入水中,滴入石蕊试液,溶液也变红。我们能不能根据上述两个实验,得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呢?显然不能。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明:“同种分子化学性质是否相同,我们应该通过大量的实验来验证,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做大量的实验,但科学研究已经获得大量事实证明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2.2忽视物质结构
6、状态的真实性 某些参赛教师设计下列图4、图5来阐述“用分子的观点看纯净物和混合物”。 分析: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因为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但参赛教师忽视了水是液态,冰是晶体。在冰的晶体结构中,水分子(即冰晶体的分子)以一定的方向排列在晶体点阵内,每个水分子都被另外四个分子所包围,这四个水分子形成一个四面体。这种排列方式是比较松散,体积较大。在冰水混合物中,水分子的排列并不是都是无序的,而且冰中水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液态水中水分子之间的距离要大。因此我们不能用上面简单的图示表示冰水混合物的内部结构,图6就比较贴近真实情况。
7、 2.3忽视反应机理的真实性 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至关重要,相同的反应物,如果条件不同,产物可能不同。例如二氧化碳和水在常温下可生成碳酸,但如果通过光合作用则可生成葡萄糖和氧气,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同样,即使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相同,如果条件不同,反应的机理也不尽相同。 为了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一位教师用了图7来说明。 上图存在着一个“硬伤”,即把“电解”和“分解”混为一谈,水在高温下分解,水分子变成氧原子和氢原子,然后2个氢原子组合成1个氢分子,2个氧原子组合成1个氧分子。但在通电的条件下
8、发生电解时,阳极是OH-离子放电,电极反应式为:4OH--4e-=2H2O+O2↑;阴极是H+接受电子,电极反应式为:4H++4e-=2H2↑。两个反应的机理完全不同,因此如果要用上述图示从微观上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笔者建议将“电解”改为“分解”更为合适。 3思――提升学科教学的品质 什么是有品质的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