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519287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4
《如何加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加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如何使初中语文教学真真正正地落到实处,有效达成呢? 一、备课的有效性――游刃有余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如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需要语文老师解读教材,查阅资料,形成教案。要写好教案,首先,要能够找到本课程目前最好
2、的教学资源。这包括课程标准、名师的优质教案、课堂实录、课件等,如果你找到了本课程最好的教学资源,那么自己的备课才能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其次,要舍得花足时间写出详细的、完整的教案,包括本课堂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堂讲稿、阅读清单、考试试题、教后反思等。通过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研读教材,能大致明确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掌握本课题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选择好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准备得越细致,教学时就越游刃有余。新课程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人”5,不仅钻研教材,还要备学生这一块。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估计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出现困惑
3、,思考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思考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教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到老师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
4、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结果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还弄不明白教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5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
5、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4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种种的
6、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如有一位教师
7、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 (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 (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 (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5 (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 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