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秘妙”探写作小径

找诗词“秘妙”探写作小径

ID:24516392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找诗词“秘妙”探写作小径_第1页
找诗词“秘妙”探写作小径_第2页
找诗词“秘妙”探写作小径_第3页
找诗词“秘妙”探写作小径_第4页
资源描述:

《找诗词“秘妙”探写作小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找诗词“秘妙”探写作小径  “秘妙”,是王国维先生的用语,类似于“诗眼”,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诗词中言语情趣的“亮点”。换句话说,就是“心中有,笔下无”、难以用文字尽述的情趣或隐含意味。针对不同的诗词,“秘妙”有时是一个字,正如“杨柳绿千里”的“绿”的意蕴;“秘妙”有时是一个词,恰如“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穹庐”的博大;有时它又是一个场景,如“日出江花红胜火”中那一片红得胜过火焰的江花;更有时,它不在字里行间,却在读者胸臆中。找准诗词的“秘妙”,就能探出一条读诗词,学写作的小径。  一、“秘妙”之处善用补白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辞兼

2、美的诗词不胜枚举。然而,但凡好诗词作者在创作并不想把所有的材料直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们期望读者在构建自己的意义时根据作者提供的框架补充自己所需的材料,帮助自己理解诗词。因此,作者在明确表达的内容与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之间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张力。他们使用种种暗示,让读者对诗词进行推论和阐述。这就是文学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空白”。因此,教师应深入研读诗词,巧用诗词中的“空白”,引领学生在“空白”处进行“二度创作”,激发学生灵动的思维,不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在吸收与运用之间搭起一座智慧的桥梁,让孩子通过这座桥,主动地、无痕地触摸

3、到作者的心跳,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4  例:《清平乐?村居》,全词只有短短几句,作者抓住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鲜明地勾勒出来。如何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补白景美: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小溪中,荷叶挨挨挤挤,层层叠叠的,像穿着青绿色裙子的姑娘,亭亭玉立。一阵微风拂过,那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小溪旁,青青的草、芳香四溢的花、碧绿的杨柳,好似一幅多姿多彩的美景。像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春意盎然,春暖花开。一座又

4、低又小的茅草屋,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  补白情真:屋里坐着两个刚刚喝完酒的老年夫妻,他们略带醉意,用柔媚的南方口音正在交谈取笑着。只听见那个老翁说:“如今的生活多美好啊!我们丰衣足食,颐养天年,我们都被这里的一切陶醉了。”老翁的妻子笑了笑说:“是啊,我们的三个儿子,老大懂事,老二孝顺,老三乖巧!”说罢,和蔼可亲地望了望在屋外的三个儿子。  补白人和:虽然烈日炎炎,可是身为长子,老大依然顶着毒日的曝晒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除草杀虫;二儿子年纪虽小,可是他也没闲着,在绿荫下编织着鸡笼;三

5、儿子最小,他横卧在溪边,有时逗逗水里的小鱼,有时背诵儿童诗谣,有时又剥食着莲藕,那调皮可爱的样子惹人喜爱。  景美、情真、人和,和谐美满幸福的乡村生活跃然纸上了。可见,巧补诗词“空白”4往往能让读与写之间涂抹出一道绚丽的色彩,让孩子们动脑、动口与动笔相结合。  二、“秘妙”之处触类旁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把生动的、使人心情激动的诗词装进儿童的意识。在装进去以后,不要使它成为一枝干枯的花朵,而要像一只离巢飞出的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借助诗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认识诗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让诗词在儿童的意识里

6、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诗词成为儿童触类旁通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  例:翁卷的《乡村四月》,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改写时,我们可以借鉴学过的描写田园生活的课文《麦哨》《乡下人家》等,用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修辞让文章生动细致,充满田园风情,把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在叙写事物中自然地流露。  因此,教师在

7、诗词改写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如何积累,还要触类旁通,打通积累与运用的管道,让读与写、积累与运用相辅相成,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秘妙”之处链接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壁垒”4,让语文诗词课堂与学生生活经验相接轨。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达到“意文双赢”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解读教材必须具备一双慧眼,发现诗词中语言表达的“秘妙”之处,巧妙设计训练点,达到既激发学

8、生的生活体验,唤醒学生情感与文本的共鸣,拉近学生与诗词的距离,又提高学生言语实践能力之目的。  例: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小孩在学钓鱼的时候,周边的环境怎样?(野草长得怎么样?莓苔又怎样?)他是怎样学着大人的样子钓鱼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