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515510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4
《浅谈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摘要】高效课堂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效课堂要求教师不仅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的高效,还要求教师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和发展认知结构,通过师生有效的交往互动,使学生和教师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打造高效课堂才是我们教师共同的追求。 【关键词】师生幸福高效课堂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42-01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总有这样的感觉:教师教得艰苦,学生学得
2、很累,并且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师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教厌学情绪.因此,目前许多学校都在搞课改,我校也正在搞“高效课堂”的改革,我认为课改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师生幸福。让每一位师生幸福就是要进一步减轻师生的工作负担、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教师和学生都获得幸福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构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课堂应该是教学工作者的共同追求。那么,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如何构建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一些见解和体会。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数学课
3、堂实现高效的前提 5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教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才能、气质、情感、意志和道德面貌都将在教学过程中显露于学生的面前而产生影响,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就要从教学工作实际出发,关注自己的专业需求,改进在职学习,提倡终身学习积极地为自己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让自己从中体验到专业成长的快乐。只有教师知识广博,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才能深刻独到,富有启发性.才有可能使数学课堂走向高效。 二、根植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定
4、教,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能体现每节课核心内容的数学探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预设学案和教学预案,将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会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更加有效,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改革课堂,更新理念,优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构建务实高效的课
5、堂 追求高效教学,关键在课堂。为了真正让学生享受到从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的成果,我们应该有全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好的经验和本校实际提出具体目标:教学理念――变传统为现代;课堂结构――变封闭为开放;教学进程――变预设为生成;教学氛围――变专制为民主;教学方式――变灌输为对话;学习体验――变枯燥为情趣;教学效果――5让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得更好,发展得更全面。高效课堂应该定向学生学习的高效,是学生在老师高效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的课堂。构建高效课堂应该落脚在学生的高效学习上,教师的作用在于“
6、激励、唤醒和鼓励”,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引领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得。实现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高效地学习。 四、组建高效学习小组,来构建高效课堂 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新课程的教学不在是简单地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和学生自己的主动性探索将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有效组织,做到人数4―6人为宜;分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有分工又有合作。同时,
7、教师也要有效地指导与调控,采取科学的评价,使人人都能积极的参与活动,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因此,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又可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 五、顺应课堂的生成点,调整教学,彰显高效课堂的生命力 中学生是活生生、有思想的人。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往往会有不同的猜想、见解、奇思、妙想、错误或“节外生枝”5情况等,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
8、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倡导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念,是对以往强调过程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补充和修正。动态生成强调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学习过程。追求的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过程,教学不是完全按照教师事先预设的按部就班进行,而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的思维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