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锦辞格定义研究

列锦辞格定义研究

ID:24513815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列锦辞格定义研究_第1页
列锦辞格定义研究_第2页
列锦辞格定义研究_第3页
列锦辞格定义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列锦辞格定义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列锦辞格定义研究  一、列锦辞格定义的沿革  列锦,是汉语中一种古已有之的修辞现象。但是,作为一种修辞现象被人们所认识,并被建格与命名,则是现代的事情(关于列锦的建格与命名,谭永祥先生在《列锦建格的前前后后兼与〈大学修辞〉商榷》一文中有清楚地介绍,可以参阅。此文刊于《修辞学习》1995年第5期,又刊于《语文建设》1995年第9期)。  根据我们的了解,在汉语修辞学界,最早对列锦修辞现象予以关注并下定义的,应该要数谭永祥先生。《汉语修辞美学》是这样说的: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语的定名词组,组合成一种多列项的特殊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述怀,这种修辞手法叫列

2、锦。后来,谭永祥先生在其《修辞新格》作了最后一次修订,曰:把具有关键性的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词组,组合成一种多列项的特殊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述怀,这种手法叫列锦。简而言之,列锦就是所欲表达的语意中的关键词的连缀。  在200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中作了修改,其定义是:列锦,是一种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词组,组合成一种多列项的特殊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修辞文本模式。这种修辞文本,由于突破了常规的汉语句法结构模式,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间的语法或逻辑联系都没有明显地标示出来,因而从表达的角度看,就增加了语言表达的张力,使表达者

3、所建构的修辞文本更具丰富性、形象性和深邃性;从接受的角度看,由于修辞文本隐去了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间的语法或逻辑联系标识,这就给接受者的解读文本增加了困阻,但同时也由于表达者在语言文字上没有明确限死各语言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这就给接受者在解读文本时以更大、更多的自由想象或联想的空间,从而获得更大、更多的文本解读的快慰与审美情趣。这个定义仍不完善。为此,他于2012年发表的《晚唐时代列锦辞格的发展演进状况考察》又进行了修改:所谓列锦,是一种有意摒弃动词与助词等,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叠加联合在一起,用以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修辞手法。它是基于一种接近

4、联想的心理机制而建构起来的。这种由列锦手法建构起来的修辞文本,由于突破了常规的汉语句法结构模式,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间的语法或逻辑联系都没有明显地标示出来,因而从表达的角度看,就增加了语言表达的张力,使表达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更具丰富性、形象性和深邃性;从接受的角度看,由于修辞文本隐去了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间的语法或逻辑联系标识,这就给接受者的解读文本增加了困阻,但同时也由于表达者在语言文字上没有明确限死各语言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这就给接受者在解读文本时以更大、更多的自由想象或联想的空间,从而获得更大、更多的文本解读的快慰与审美情趣。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

5、其主要形式是:两个偏正式名词短语各自成句,各以叠字领起,形式上并列对峙,但各自意不相属,语法上没有隶属关系(即彼此不互为语法结构成分)。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转换成两个并列的主谓结构的句子。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汉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前后两句分别是以草与柳为中心的偏正式名词短语,虽然没有动词或其它虚词的帮助,但都能独立成句。两句形式上并列对峙,在语法结构上彼此互不隶属。正因如此,这两句若由偏正结构转换成主谓结构,却仍然能够保持基本语意不变。即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转换成河畔草青青,园中柳郁郁,尽管在句法上由偏正结构变为主谓结构,原来在句中充当修饰语的

6、青青与郁郁,在变换句法结构后由原来的修饰限定语升格为谓语,但所要表达的语意仍然与原句一致,即都是描写草与柳的生长状态。这里,吴礼权先生明确指出:早期由两个偏正式名词短语句并列构成的列锦文本,事实上只是将两个主谓结构的平常句进行了结构转换,结构转换后原句的语意没有发生改变。这就是说,列锦文本的建构是表达者有意而为之。据此看来,吴礼权先生的这个观点,其实就是导致他在2012年对列锦下定义时特别在定义中加了有意摒弃动词与助词等一句的根本原因。  另外,值得指出的还有两点。第一点是,在这个定义中,吴礼权先生还对列锦的概念外延予以了界定,这一点与谭永祥先生的定义拉开了

7、很大距离。根据吴礼权先生的看法,认为在早期列锦文本中,两个名词短语句并列并不是构成列锦的必要条件,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能构成列锦。这三个条件分别是:形式上并列对峙,但各自意不相属,语法上没有隶属关系(即彼此不互为语法结构成分),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转换成两个并列的主谓结构的句子。第二点是,吴礼权先生明确指认列锦的源头在汉代。但是,到2012年吴礼权先生通过考证,否定了他自己的这一结论,认为列锦的滥觞是在先秦,并从《诗经》中找到了例证。为此,他在2012年发表的《晚唐时代列锦辞格的发展演进状况考察》一文中专门对此作了说明:列锦的名称虽然现代才有,但是,列锦作

8、为一种修辞现象则是古已有之。它的源头滥觞就现今的文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