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507823
大小:66.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献血护理中心理护理的应用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献血护理中心理护理的应用研宄哈尔滨市血液中心黑龙江省哈尔滨150026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对于献血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100例无偿献血者为研宄对象,随机分作研究组(行心理护理)与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每组50例,比较两组献血反应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率分别为4.00%(2/50)、96.00%(48/50),对照组分别为18.00%(9/50)、80.00%(40/50)。研究组献血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献血护理工作者
2、为献血者实施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其心理状况,减少不良反应,提升满意度。关键词:献血护理;心理护理;效果近年来,无偿献血工作大力发展,献血者与受血者的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多项献血资料显示,在献血过程中,献血者因存在缺乏正确的献血知识、精神紧张、空腹、过度疲劳等问题,而易发生不良反应。此问题不仅影响到献血者的身心健康,还会使再次献血的积极度降低[1]。目前,血站工作者开始为献血者实施积极的护理干预,以求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我站此次对100例无偿献血者实施护理时,选择其中的50例实施了心理护理,观察其效果,现将结果报告
3、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00例无偿献血者均为我站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参加献血,献血者知情并同意后,采用数字表法对其实施分组,50例偶数者归为研究组,50例奇数者为对照组。研究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34.52±6.05)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34.48±5.99)岁。比较两组献血者的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有可比性。1.2方法血站护理人员为两组献血者行常规护理,另给予研究组献血者
4、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内容如下:对献血环境进行妥善布置,使献血场地干净、清洁、温馨、舒适、温湿度适宜;要求采血工作者保持温柔耐心的态度、和煦的笑容、柔和清晰的语言,提高献血者对血站工作者的第一印象;幵展健康体检,筛选条件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2012版)》的献血者,严格确保献血者的确具冇充分的献血条件;仔细向献血者讲解献血知识,解除患者对献血的误解;采血吋优先选择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搏[2];采血过程中及采血后仔细观察献血者面色变化;采血完成20min后,若献血者恢复良好,可离开献血处。心理护理:①献血前:积极地与
5、献血者沟通,了解其对于无偿献血的认知水平,掌握其心理状况;主动帮助献血者解答问题,消除献血者对献血是否会感染、是杏会损害身体健康等问题的疑惑,改善献血者的心理状况;仔细询问献血者是否空腹、疲劳或献血前饮洒、服药,并向其讲解此类问题的弊端;若献血者存在此类问题,先感谢患者的善意,再耐心地劝诫其冋家休息,待具备相关条件后再来献血。②献血中:献血过程中,提醒献血者将B光调离针刺部位,以免造成紧张心理;通过谈话、鼓励、暗示等心理支持方式,帮助献血者放松精神状态,以促进献血顺利进行;采血过程中,仔细地询问献血者的感觉,查看其是否出现心
6、慌、胸闷、呼吸急促等问题,同吋,密切观察献血者的面色变化,若面色泛白、神情呆滞,应及吋检查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献血反应后,立即对患者进行安慰,并停止采血工作;分析造成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避免出现连锁反应。③献血后:帮助献血者示范正确按压针眼的方法,要求患者静坐按压针眼20min;感谢献血者来此进行无偿献血,向K交代清楚献血后的注意事项,或者发放献血后健康手册;可以向患者递上牛奶或糖水,以避免发生低血糖或过度疲倦等问题。1.3临床观察指标献血完成后,调查统计献血者对于本次护理的满意情况(选满意或不满意两个答案)及本次献血中不
7、良反位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间的具体差异。1.4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选择SPSS17.0版软件,计数资料表示为n、%,以x2值法对组间相关性加以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2结果研究组2例发生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48例献血者满意,满意率为96.00%;对照组9例不良反应,其中,5例为轻度,3例为中度,1例为重度。研究组满意率与对照组相比,X2值=5.01,P<0.05,前者高于后者;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相比,x2值=6.06,P<0.05,前者低于后者。3讨论献血过程中,部分献血者会出现恶
8、心、呕吐、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慌、四肢无力、出冷汗、晕厥等问题,不仅会导致献血中断,还极大地损害到患者的健康,影响所采集血液的质量,甚至于造成献血者间的连锁反应[3】。研究发现,之所以出现此类问题,主要是因为患者对献血知识了解相对较少或者认知不正确,存在紧张、担忧、焦虑等心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