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龟兹石窟的外来文化影响

简谈龟兹石窟的外来文化影响

ID:24506600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4

简谈龟兹石窟的外来文化影响_第1页
简谈龟兹石窟的外来文化影响_第2页
简谈龟兹石窟的外来文化影响_第3页
简谈龟兹石窟的外来文化影响_第4页
简谈龟兹石窟的外来文化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谈龟兹石窟的外来文化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谈龟兹石窟的外来文化影响简谈龟兹石窟的外来文化影响导读:摘要:西域的龟兹古国地处丝绸之路上的中西交通要冲,连接着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随着丝绸之路的繁盛,古印度、希腊、伊朗、汉唐等外来文化涌入龟兹地区,对龟兹地区的本地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比策略,介绍了克孜尔14窟中外来文化影响因素,展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下散发独特魅力的龟兹文化。  关键词:龟兹;文化交流  班固所撰的《前汉书·西域传》中记载:“龟兹国,王治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东至都护治所乌垒城三百五十里。”龟兹国,这一遥远而神秘的国度,第一次详尽的被记录在中原地区的文献里。龟兹古国,以库车县为中心,东起轮台

2、,西邻巴楚,北依天山山脉,南接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咽喉部位,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龟兹拥有着东西方多种文化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复合型文化结构,这种东西合璧,灿烂辉煌的龟兹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拥有着独特的位置。  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处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公里的明屋塔格山断崖上。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废至于公元8-9世纪,是我国开凿时间最早的大型石窟。克孜尔石窟以壁画闻名于世,其拥有丰富的壁画题材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德国探险家勒库克曾经称赞说,克孜尔石窟的壁画是他们“在中亚任何地方所能找到的最优美

3、的壁画”。克孜尔14窟是龟兹石窟中壁画保存较为完好,典型的龟兹风格,外来文化影响因素较为明显。  1印度文化的影响  由于地域理由,古印度很早就和龟兹有过很密切的关系。至少在公元2世纪时佛教传入龟兹地区,并在此繁盛起来。佛教艺术也从而传入龟兹地区,从龟兹石窟来看壁画题材,佛传故事、因缘故事、本生故事从数量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克孜尔14窟的东西两侧壁共绘有16幅佛传故事,券顶部均会有本生故事,现残存18幅。印度的巴尔胡特大塔和桑奇第一塔中都存在佛传故事,而最早以本生故事为艺术题材是巴尔胡特大塔,其柱的贯石面和立石面上均有佛本生故事浮雕。本生故事还是后期建立的阿旃陀石窟的主要题材内容。

4、本生故事有大量的动物形象,例如大象、狮子、猴子,孔雀等等,这些原不属于龟兹地区的动物形象也随之出现在龟兹石窟的壁画上。14窟券顶的本生故事中就可以清晰的看到猴子、狮子、大象等动物形象。  印度的秣菟罗文化对龟兹石窟有过影响。在印度的秣菟罗文化中,佛像的右肩都是裸露的、菩萨坐像往往左手作施无畏印的姿势。这似乎成为了一种造像的固有模式。在龟兹石窟壁画中,袒裸右肩的佛像和左手作施无畏印姿势的菩萨坐像非常的普遍。在克孜尔14窟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所有的佛像都是袒露右肩的。  从克孜尔14窟的人物绘画技法上不难看出,龟兹画匠们采用了晕染法,来体现人物的立体感。而这种策略恰恰是由印度的“凹凸法

5、”演变过来的。  2伊朗文化的影响  龟兹一直与伊朗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很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认为古代的塔里木盆地边缘的诸国中曾经有伊朗人居住。日本学者羽溪了谛也有观点指出,伊兰人居留的地方延续到了塔里木盆地北边一带地方。那么,龟兹地区的文化必定受到了伊朗文化的影响。  首先,从人物绘画形象来看,克孜尔第14窟左券腹的“智马本生”中绘着一个身穿条纹铠甲骑在白马上的武士。其足部不成比例的细小,跨坐于马上,没有脚蹬。这种造型与伊朗萨珊文化遗存银盘中的武士像极为相似,其条纹铠甲也为典型的伊朗式。再从14窟的建筑形制来看,14窟为纵券顶的方形窟。拱券顶在安息王朝时期,是宫殿和庙宇的顶部结

6、构,而且作为一种主流建筑形式延续到萨珊王朝以后,它作为一种典型性的伊朗式建筑被沿袭至今,。在龟兹石窟中,这种伊朗式的券顶、穹庐顶随处可见。可见,当时伊朗文化对龟兹文化影响之深远。最后,在14窟壁画人物的项链、头冠、服装和壁画背景装饰中,发现了大量的联珠纹图案。联珠纹、联珠圈纹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的花纹,在现存的萨珊王朝遗存的青铜器、建筑、陶瓷等上面都可以看到以联珠纹作为装饰。这种花纹传到龟兹地区,受到了龟兹皇室和贵族的喜爱,做出了大量波斯式的装饰物。那么,在为表示自己虔诚之心的壁画上一定少不了联珠纹的存在。  3希腊文化的影响  说到希腊文化的影响,一定要谈到是“犍陀罗艺术”

7、。在公元前1世纪,希腊文化在犍陀罗地区与印度佛教文化不期而遇,两大文化迸发出了新的火花—佛教视觉艺术。佛的形象出现了,正如哈拉尔特·因格霍脱所说:“在较老的印度雕刻中,佛只是用象征物来表现,然而在犍陀罗,它被描绘的形式……即应该把第一个佛的形象的起源归功于希腊文化影响……”。龟兹石窟中,佛的形象基本保持了犍陀罗艺术风格,体型健美、鼻子高挺且与额相连、大眼、薄唇紧闭,唯独发髻不同,肉髻上已看不到原有的波浪发丝。克孜尔14窟现存壁画的16个佛陀形象无一例外都是这一风格。犍陀罗文化与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