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例谈语言的学与用理由

阐述例谈语言的学与用理由

ID:24498153

大小:4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阐述例谈语言的学与用理由_第1页
阐述例谈语言的学与用理由_第2页
阐述例谈语言的学与用理由_第3页
阐述例谈语言的学与用理由_第4页
资源描述:

《阐述例谈语言的学与用理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阐述例谈语言的学与用理由例谈语言的学与用理由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例谈语言的学与用理由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语言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语言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其中清新淡雅的语言值得我们再三品读,而语言表达技巧更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所以我将这堂课定性为语言学用课,文学欣赏课,那么如何处理好语言“学”、“用”的理由便是我这堂课的核心所在。  第一次尝试上语言学用课,虽然我有确定的教学目标,但教学过程并没有能够跳出文学赏析课的模式。初次确定教学设计时,我的教学步骤是按三个环节

2、来划分的,第一:分析文本,梳理文章思路;第二:鉴赏文章语言之精妙;第三:探究文章深意。在第二个环节中,我增加了句式仿写的训练,但是,这样的教学过程又出现了语言“学”与“用”的脱节。尤其中间仿写的环节,有一种故意而为之,生搬硬套的感觉,与前后教学环节不协调,不自然。在我停滞不前时,办公室老教师给了我很好的倡议,他们强调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突出“语言学用”的特点,淡化对课文内容的分析。  第二次尝试,我将教学设计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分析文本,寻找语言之美。第二个板块,探究深意,感受情感之美。第三个板块,学以致用,再现美

3、。在第一个板块中,寻找语言美,太过于琐碎,因为这篇文章本就是一篇语言极美的文章,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找到它的美,第二个板块,单独鉴赏情感之美,和第一个环节刻意的分离了,造成一种割断感,言语内容和形式的分离,在课堂中实践必定会造成一种板块的混淆混乱感。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当堂写作,不管是在时间还是实际操作中,都变成了一个无法实现的计划。这一次的尝试,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理由,到底如何处理语言“学”与“用”的关系,是我最大的挑战了。  第三次的修改,我保持了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我从言语的内容入手,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同时,初步感受

4、文章语言和情感之美。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关注一系列词语,如“玲珑”“灵动”“生气”“情调”“轻灵”“含蓄”等等,在了解课文的同时,初步感知文章语言之美。而将情感之美放在第一个板块,是因为,我信奉纪伯伦的“最美的是情感”的理论,语言的美是建立在情感美之上的,没有真善的情感美,语言再美也是空的。李海林教授强调: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必须要处理好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关系,二者相融为一体,无法割裂。在第一个板块中,我重点处理了文学欣赏和语言学用的关系。第二个板块中,我从语言的形式入手,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在小组合作

5、的基础上,发掘言语形式之美。通过多媒体,在白板上圈点勾画,使各个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让其他小组也能直观地准确地分享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共同来品味言语形式之美。然后再为带感情朗诵的学生配视频,让学生再欣赏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不忘言语内容之美,语言的学与用,与文本内容亦不可脱节。由学生自主地发现言语之美,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在写作中运用语言技巧,使得语言的“学”与“用”能够和谐统一。第三个板块,学以致用,在“学”的基础上,尝试着“用”,让学生当堂课写一段写景的片段,要求使用课中所学习到的凸显美的策略,通过课堂的小练习,“学

6、”“用”相结合,将课上所学之法内化为自然的写作“言语”。  在实践中,我发觉第二个板块,学生自主探究,发掘言语形式之美的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比较多的学生从修辞角度和用词角度来欣赏,只有个别同学品读到意境和意蕴上的美,这暴露出部分同学仍然将目光停留在外在的言语形式上,未能用心悟出言语形式中的言语内容。在第三个板块语言运用中,有同学通篇一种手法,或者比喻或者拟人,造成一种枯燥感;有学生从遣词造句入手,给人以刻意雕琢之感,不够自然;还有的同学写出了非常优美的文字,但更像是一种好词好句的累加。究其理由,还在于学生习惯了老师的教

7、读和指导,甚至习惯习题中语言表达艺术的深思模式,还没有能够很好的从文学欣赏课过渡到语言学用课,有时即使进入语言学用课,也没有用“活”言语形式,进而为言语内容服务的境界。归根结底还在于日常的教学,在教学中常常忽视甚至疏远语言课,将语言的“学”与“用”相分离。因而,在接下来的日常的教学中,我也将在课堂中处理好语言“学”与“用”的关系,在了解言语内容的基础上,先学会“学”,再学会“用”,“用”例谈语言的学与用理由由写论文的好帮手.zbjy.提供,.的同时不忘所“学”,学用不分家,用学不脱节。  马琳琳,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