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ID:24474913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创新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_第1页
创新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_第2页
创新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_第3页
创新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创新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创新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任教数学的十几年来,我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数学学科的成绩,也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一、在“前提测评”中进行创新教育  在课堂教学“前提测评”这一环节中,我们没有停留在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测评和矫正上,而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深层次的要求。  如教学七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一节时,在“前提测评”中教师提出了1÷3=0.33……或=0.3,或≈0.3,但得数表示的数值都不够精确,你能使得数表示得更精确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

2、的极大兴趣,他们为了寻找答案,互相讨论,争论得很激烈。有的学生预习了课本,提出了用分数表示得数更精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了赞同,并由此导入新课。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而且学习得非常专心。  再如,教学《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一课时,在“前提测评”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请你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动动手,想一想,它能演变成什么图形。这是一个新问题,学生纷纷拿出各式各样的圆柱体,有实心圆柱体,有用纸板做成的空心圆柱体。教师提示:以拿着空心圆柱体的学生为中心,分成小组,共同动手实验。学生经过合作学习后,动手把空

3、心圆柱体剪开,分成了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和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喜万分。教师设计的这个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为学习新知识铺平了道路。  在“前提测评”中,教师不是圆满地给学生画一个句号,而是要留给学生一个问号。而这个问号,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始。  二、在“导学达标”中进行创新教育  “导学达标”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由于受陈旧教学方式的束缚,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教育是有一定困难的,不能急于求成

4、,要循序渐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出示自学提示题→学生自学讨论→尝试练习→精讲释疑。  这个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学生自学”。学生自学,包含着读题、尝试、探索、创造诸因素,是学生独立完成认知任务,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眼、口、手、脑并用,尤其是大脑,开展了积极的思维活动。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一定会有闪光点出现,而这些闪光点往往正是创新意识的开端。  这个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出示自学提示题”。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自学能力,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精心设计自学提示题,要有科学性、艺术性,富有

5、情趣,让学生充满好奇,自愿投入到自学中去;二是自学提示题要有一定坡度,实行分层教学,让学力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惊奇与进步。  “尝试练习”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自学讨论,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尝试与假想去努力解决问题。学生获取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硬性灌输,而是经过自己学习获得。这个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过程。  在学生“自学讨论”和“尝试练习”后,必然有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这就需要教师“精讲释疑”。但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通过诱导、点拨、暗示,启发学生再次开动脑筋,发扬创新精神,去获取知

6、识。  三、在“达标测评”中进行创新教育  在“达标测评”的过程中,除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外,还要进行“扩展训练”,给学生提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的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其中用得较多的是变式训练,也就是出题不沿着课本知识顺向思维发展,而是出一些逆向思维的发展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后,在“达标测评”中教师可出示这样一道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它的底边长6分米,这个三角形的高是多少分米?学生就必须在原有三角形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h=2s÷a,

7、才能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们要把创新教育落实到每节数学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长期坚持下来,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责编杨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